張羽璇
摘 要:多普勒現象被發(fā)現于空間領域,但同樣存在于時間領域,表現在:未來的事件距離現在的心理距離,比同等時間距離的過去事件距離現在的心理距離更近。物理空間上的多普勒現象與時間多普勒現象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將時間多普勒現象引入學校思想教育的實踐中去,可使得學生在勾勒夢想時更有沖勁,在回顧過往時有更深刻的反思,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關鍵詞:多普勒現象;空間;時間;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O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10-0190-01
我們常用“時光飛逝”來形容時間的流逝,顯示了時間的運動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時間的感受都建立在空間的運動上,如日出日落、事件的完成等。因此,人們對時間運動的體驗與對空間運動的體驗是相似的。近年來,一些實證研究證明發(fā)生在空間上的多普勒現象也同樣會在時間上起作用。
一、多普勒現象在空間領域的提出
多普勒現象最初被發(fā)現在聽覺領域。當人們朝波源移動時,相對速度會使實際波頻提高,因此聽到的聲音會發(fā)生變化。例如,遠方急駛過來的火車鳴笛聲聽起來會變得尖細,而離我們遠去的火車鳴笛聲聽起來會變得低沉。因此人們常常低估一個正在靠近的聲音源的距離。在視覺領域也存在著多普勒現象。例如,當一個物體穿過人們的視野,從右方運動到左方然后消失,那么人們記憶中的該物體所運動的軌道距離會長于它實際運動的距離。同樣,當人們走近一個物體時,會感知到這個物體離他們更近,近于他們實際相隔的距離。
二、多普勒現象在時間領域的發(fā)展
人們對物理空間的體驗是聯(lián)結個人的心理表征與外部世界的基礎隱喻。時間和心理距離是人們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抽象的事物,因此人們對這些抽象事物的心理表征由對空間距離的直接體驗所塑造。正因如此,時間單位(如,一年)通常被以空間單位所定義(如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一個周期的距離)。那些最近直接體驗了空間運動的人,如剛坐了飛機或火車,比沒有進行空間運動的人更傾向于解釋他們在向未來靠近,而不是未來在向自己走來[1]。人們的肢體語言其實也表達了這種空間與時間的隱喻聯(lián)結。例如,當人們在思考過去的事時身體會傾向于向后傾斜,而在思考未來的事情時身體會傾向于向前傾斜。向前移動的錯覺會引起人們對未來的思考,而向后運動的錯覺會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思考[2]。如此,在物理空間上向前和向后的動作與時間上的前進和后退就聯(lián)系起來了。
Hume曾說過,我們感知到未來的每一刻好像都在身邊波動流淌,而過去卻在慢慢隱退。過去和未來在人們的感知上表現出一種不對稱的現象。例如,很多學生會覺得,一個月之后的月考比一個月以前的月考距離現在的時間更短,盡管二者離現在的時間距離都是一個月。
研究者認為,時空的運動影響過去和未來的心理距離,因此未來的時間比過去的時間在心理上感覺更近,即人們在心理距離上也存在時間多普勒現象。事件在時間上的心理距離,與物體的空間距離運動其實是相似的,是聽覺與視覺多普勒現象的反射。Caruso, Van 和 Chin在實驗中要求被試想象從現在起未來1個月后或1個月前的今天,報告他們對這一天的心理距離,結果發(fā)現未來1個月的今天比過去1個月的今天讓人覺得心理距離上更近?,F在正在慢慢向未來靠近,而過去正在慢慢遠離現在,這種運動使人們覺得未來更近,就像一個慢慢入場的物體比一個慢慢消失的物體要讓人感覺距離更近。如果時間流向被改變——人們接近過去而遠離未來,那么時間多普勒現象應該會消失,反之相反。Caruso等人的實驗為時間與空間方向的關聯(lián)性提供了證據,并且表明心理距離的多普勒現象是由人們接近未來(而不是遠離未來)的運動感知決定的[3]。
三、關于時間多普勒現象的解釋
一些研究者認為,造成未來事件和過去事件在心理距離上的不同是因為過去事件是已經發(fā)生過的,而未來事件是想象出來的,因此所表現出的時間多普勒現象是基于記憶與想象的不同。然而,一個完全建立在想象基礎上的冰水實驗表明,被試仍認為,想象中的一個月后的冰水任務比想象中的一個月前的冰水任務有更近的心理距離,表明人們對未來擁有更近的心理距離并不是因為未來事件需要想象。第二個關于時間多普勒現象的解釋是,人們精神上描繪未來比過去更抽象,而抽象事件比具體事件在主觀上更容易被想象,這種輕易的想象能夠減少心理距離。但相關的實驗結果表明,具體實驗組比抽象實驗組擁有更近的心理距離,這說明時間方向和事件具象性是分別獨立影響心理距離的,排除了以上推論。另外一個關于時間多普勒現象的解釋是,現在和未來之間沒有細節(jié)填充,而過去和現在之間擁有很多細節(jié)。人們越容易想起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細節(jié)事件,就會將過去感知得越遠。然而相關實驗也證明細節(jié)填充并不影響未來事件擁有較短心理距離的結果。因此,關于心理距離的時間多普勒現象的成因還無統(tǒng)一定論,需繼續(xù)深入研究。
四、將時間多普勒概念引入學校思想教育
綜觀以上,未來事件比擁有相同距離的過去事件表現出更近的心理距離,并且這種時間上的前進與后退與物理空間上的前進與后退有著緊密的聯(lián)結。學校在進行學生思想教育時,可將時間多普勒概念引入,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實踐:
(1)將夢想教育與田徑體育相結合。班主任可設計與“極速前進”有關的活動或游戲,當學生在激烈向前奔跑或前行的過程后接受夢想啟迪渲染,將感受到夢想離自己更近,極大增強其自信心與激情。
(2)建設教師與學生的談話室,在談話前用投影給學生觀看向后倒退的道路影片,讓學生的靠椅向后傾斜,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反思過去,與班主任進行更深入地交談。
因此,將時間多普勒現象應用在學校的思想教育中,或許可以取得良好的思想促進或反思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Boroditsky, L., & Ramscar, M.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 185–188.
[2]Miles L K, Karpinska K, Lumsden J, et al. The meandering mind: vection and mental time travel[C]. PLOS One, 2010:10825.
[3]Caruso E M, Van B L, Chin M, et al. The Temporal Doppler Effect When the Future Feels Closer Than the Pas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3, 24(4):530-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