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標準,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松綁
人們習慣用“對”或者“錯”來評判孩子的行為,希望孩子符合“對”的標準。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標準的制定者,是家長、老師或者社會,而不是孩子。
當家長、老師和社會代替孩子做出這樣、那樣的決定,制定出這樣、那樣的標準時,是否真正符合了孩子的生長需求?這需要跟孩子進行溝通、探討和明確。而很多時候,作為家長、老師和社會的標準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于有些標準的制定已經為孩子造成了禁錮。
教育性戲劇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并提出了處理的辦法。如果在課堂上,老師不會去評判孩子做的“好”“壞”“對” “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看到他們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他們怎樣看待這樣的結果,他們愿意為這樣的結果承擔什么樣的責任。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實際是完成了提出假設——付諸實踐——檢驗實踐——思考結果的創(chuàng)造過程。
同時,當一個課程中,不再有權威和唯一的標準,教師并不是事先知道了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與孩子們共同探討的時候,孩子們就不會為了尋找一個既定的答案而走向同一條思路,他們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可能。當教育的關注點放在孩子們說了什么和做了什么,而不是說得對、做得對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更加主動地思考、探索和表達,主動地創(chuàng)造出與眾不同的思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已經在締造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例如著名的英國童話《三只小豬》,在抓馬寶貝教育戲劇引導者的設計中,孩子們看到只有最小的那只小豬活了下來,而老大和老二則都被狼吃掉了。由于戲劇創(chuàng)造了極端,把事件推向了極致,孩子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為什么老大老二沒能逃離狼口?為什么老三能幸存?通過對物品稻草、木頭、磚頭的探究,通過再現三只小豬搭建房子所經歷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孩子們發(fā)現獨立生活是需要準備的,思想上的準備和體力上的準備。
而這些準備意味著延遲享樂,需要一步一步扎實地計劃、練習、實踐、總結,而非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準備什么,如何準備是孩子們在集體協(xié)商和經歷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驗,而非被告知。在教育戲劇中,孩子們的框架是幫助新出生的三只小豬如何面對即將獨立的生活,而這種經驗,將會幫助他們自己將來面對需要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