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化冰
摘 要 通過對“清水江文書”的深入探討,在“改土歸流”后的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當?shù)氐拿缍比嗣裨诮梃b漢民族杉木經營方法的前提上,熟練地掌握了清水江杉木育林的核心技術。盡管各民族的相關育林技術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但在總體上趨向一致。
關鍵詞 杉木種植;本土化;錦屏縣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4-0-02
1 錦屏縣林區(qū)內的自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
錦屏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部,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其地勢向湘西丘陵盆地下降的過度地帶,由于受到地質構造的影響,地形復雜多樣。這里地面起伏較大,山高坡陡,山谷縱橫,地表不平,林地面積大,耕地面積小,因此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因其是一片廣袤的宜林山地,又素有“林?!敝Q。錦屏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因境內植被條件較好,對氣候的分配有了相應的調節(jié),故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內復雜的地形和植被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具有明顯的山地主體氣候和林區(qū)氣候的特點。土壤主要為黃壤和黃紅壤,有13.43萬hm2,占土壤面積的87.94%,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尤其有豐富的氮、鉀元素,而且呈酸性,適宜于杉、松、油桐、茶油及玉米等植物的生長。錦屏地區(qū)光照資源是全國最低,年日照數(shù)為1 086.3 h,僅占全年可照日數(shù)的25%,但日照比較集中,75%的直接日照數(shù)集中于農作物生長旺盛期的4-9月。因此,當?shù)厮渍Z有“一山有陰陽,四季皆分明”。這種氣候條件能滿足杉、松等多種林木生長發(fā)育的要求,特別是杉木生長,因為杉木要求濕度大,光照弱。因此,錦屏地區(qū)自古就分布著成片的天然原始森林,盛產杉、松、樟和楠等40多種速生材林木,木材質量好,其杉木頎長挺直,色澤美觀,富有彈性,不易腐爛和被蟲蛀,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十分廣泛,對于古代木質建筑和船舶尤為良材。
2 杉木培育
2.1 種子采集
人工造林初始期,種苗用量有限,營造杉木林習慣上采用野生苗,隨著造林規(guī)模擴大,需人工培育苗木,始采集種子。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錦屏縣農村采集杉木種子育苗造林已然盛行。至清初,從采種母樹到球果取棄,都積累了豐富經驗。愛必達的《黔南識略》記載:“杉閱十五六年始有籽,擇其枝葉向上者,擷其籽,乃為良,裂口墜地者棄之。”[1]吳振棫的《黔語》“黎平木”亦有載:“先一二年必樹麥,欲其土之疏也。杉歷數(shù)寒數(shù)乃有子,枝葉仰者子乃良,擷而蓄之。其罅而墜之,棄之。美其性也?!盵2]其樹種采集僅供自用,少有他銷。
縣內林農采種時,要注意選擇好的母樹和采種季節(jié)。這在1959年北京林學院實習生赴錦屏調查組《錦屏速生豐產的調查報告》里有記述。錦屏林農采集杉木種子(球果),多沿用砍枝椏的辦法,亦有搖樹采種的??持糠磁赖侥笜渖?,對結實好、結果大的枝椏砍下來,摘取球果,也有將結實枝條全部砍下來后選摘球果。球果采回后需進行處理,林農習慣上將杉球果鋪放于通風不漏雨大的木樓房頂層樓板上,3~5日翻動1次,讓鱗片自然開裂,定期將脫落的種子收集,俗稱“陰涼法”;也有將摘來的球果鋪放于露天曬壩上,讓風吹日曬,使種子早脫落,遇雨天將球果收回放于陰涼處,天晴復曬之。
2.2 培育杉苗
清乾隆年間,縣內沿河及九寨等地的農民即掌握了科學的育苗方法。“春至則先糞土,覆以亂草,既干而后焚之,然后撒籽于土面,護以杉枝,厚其氣以御其芽也。秧處出謂之杉秧,既出而復移之,………”[3](《貴州通志·風土志》)。平秋歸旁一帶的農民,則采用皮墊法育苗,即在選好的土地上拌除雜草灌叢,再翻挖。如此3次,謂之“三燒三挖”,以松肥土性,滅草籽和蟲卵。選寬厚無漏洞的杉木皮,將燒練過的泥土騰出,以杉皮墊底,再將燒煉的土覆上約20 cm。開溝筑床整平,撒上飽滿有光澤的種子,用鐵絲篩覆蓋一層細土,細土層為種子的2~3倍。此法育出的杉苗健壯,須根發(fā)達,無病蟲害,且易出圃,少有損傷。縣內各地的農民,雖沒有全用杉皮墊底育苗,播種后也有不蓋草的,但亦做到“三挖三燒”或“三挖兩燒”。苗圃地選擇普遍做到不用熟土選生荒,坡度平緩,土層深厚肥沃,排水灌溉條件好,向東或向東北地段,且多是靠近造林地段的林間空地。冬季整土,次年春拉畦作床,清明節(jié)前后播種,每667 m2用種量5~7.5 kg,播種時拌以草木灰。苗木出土后分數(shù)次間苗和施肥,初時稍密,后一次苗距6.67~10 cm,施肥先淡后濃,以氮肥為主,最后一次于10月底停止施肥前施草皮灰,促其木質化,便于過冬。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2.3 栽種杉木
在錦屏縣,四季光照充足,水分充沛,氣候溫暖濕潤,砂質土深厚肥沃,土壤呈酸性。地質隊曾專門勘探過這里的地質條件,并說這里特別適宜種杉木。杉木的種植不論季節(jié)的,但最好是在3-4月栽種,這時的成活率最高。種植杉木,要首先把山上的小樹,雜草砍掉,最好是把要種杉木的地焚燒、集灰,保證土壤與灰充分結合,深耕土壤,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能力。對于“林糧間作”這一技術環(huán)節(jié),清乾隆年間編纂的《黎平府志》記載:“山多載土,樹宜杉。土人云:種杉之地,必預種麥及包谷一二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春至,則先糞土,覆以亂草,既干而后焚之。而后撒子于土面,護以杉枝。厚其氣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謂之‘杉秧,既出而后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壯見有拳曲者則去之,補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達也。樹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矣?!币虼嗽诘?年,通常會把小米和幼杉苗一起種,中間可以套種花生、黃豆、小麥,當然這些高粱都是按照季節(jié)來種的。玉米是不適合種植的,因為玉米1 a就長到1~2 m,會遮住幼杉的陽光,不利于幼杉的成活。其實,最好是不要種高粱之類的作物。其一,高粱類會吸收幼杉的養(yǎng)分,其二,加池村林地的地形較陡,不好大面積的種植高粱類作物。其三,小米等高粱加工不方便,人工成本較高,經濟價值較低,不劃算。現(xiàn)在,林地里一般只種杉木。種杉木時,首先要打穴,起碼寬度在8 cm左右,深度在5~6 cm最佳,打完穴后,把刨出來的表層肥沃的土壤放在穴里面,然后放一點土蓋在上面,然后把幼杉苗栽在土里。幼杉的苗種最好是一級苗。高度在25~30 cm,粗6 mm左右最佳。在栽種時,幼杉苗葉子比較多的那邊朝下,即鉤朝下的,要往下面栽種,朝上為反杉,是不易成活的。栽種后,把土封好,把兩邊的土堆的高一些,保持幼杉苗的直立狀。幼杉苗的跟盡量是直立的,這樣,在蓋上土后,用手輕輕提一點,有利于根系吸收營養(yǎng)。提完后,再蓋一點土,然后用腳輕輕踩一下。當然,幼杉之間的間距不宜過密,周距在2.5 m的間隙是最恰當?shù)摹?/p>
這樣,幼杉苗的栽種就大致完成了。不管何種植物,都是“三分種,七分管”,所以對幼杉苗的保護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自人工造林開始以來,縣內農民尤其注意幼林的撫育管理。清乾隆年間,文斗、巖灣、平熬一帶無地少地的農民,租佃地主山地造林,議定3 a或5 a必須郁閉成林,如若不成,不能參與林木分成,一切勞累將付之東流。為此,佃農們精耕細作,選用良種壯苗,在林地內套種苞谷,以耕代撫,以肥促林,既可收獲糧食賴以度日,又達到培育幼林的目的。然造林規(guī)模擴大后,土壤肥瘦有別,亦因人力管理所不及,間種作物只占其中一部分。在剛種上幼杉時,即第一年的養(yǎng)護是非常重要的,3-4月,正是土壤最肥沃的時候,所以雜草也是生長的特別快的,要把幼杉苗周邊的雜草清理干凈,1 a至少要進行兩次除草,夏秋季節(jié)是最好的,可以在4月和9月各清理1次。此外,藤蔓類植物的生長對幼杉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首先,藤蔓類植物生命力較強,生長較快,如若任其生長,會纏繞到杉木上,中間的空隙會滋生害蟲,而且難以清理。其次,藤蔓類植物纏繞杉木時,有時會因纏繞過緊而導致幼杉的死亡。所以對藤蔓類植物的清理是非常重要的。最好1 a去刨2~3回,1-2月最佳,因為夏秋季節(jié),蛇蟲類較多,危險性較大。而且1-2月天氣涼爽,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在這是,把藤蔓類植物清理掉,就不易重新生長。在第2年和第3年的時候,要用鋤頭把整片山林里的雜草清理干凈,保證幼杉苗的根系可以充分吸收到土壤里的水分和養(yǎng)料,對幼杉林的養(yǎng)護最好持續(xù)5 a,等到幼杉苗長到1 m多高的時候,根系逐漸長開了,雜草的生長對其就沒有多大的影響了。幼林撫育分鋤撫、刀撫、刀鋤結合等方式。樹苗定值后至郁閉前的3 a內,農民普遍采取鋤撫方式,即用鋤頭全面松土除草,是有“三年不離鋤頭把”之說。4~5 a,幼林生長進入速生期,用到鋤結合的方法,先用刀拌除雜草,再用抽頭松翻幼樹周圍的土壤,去掉草根,培土壅蔸。以后每年用刀拌除雜草,直到完全郁閉為止。故曰“三年鋤頭四年刀,你若哄它它哄你?!?/p>
667 m2的林地大致可以種上100~110根,對經常用杉木的林農而言,種杉木種久了,經驗豐富后,速度就很快了,所以1 d種上1 000根幼杉苗并不稀奇。杉樹是節(jié)節(jié)高的直生喬木,枝條是自下而上交替新陳代謝自然脫落的,所以幼杉是切記修剪的。杉木修剪后,是不易長大的,而且會因砍了樹枝而損傷整棵樹,抑制幼杉的生長,所以,杉木的種植技術在杉木種植和培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愛必達.黔南識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
[2]吳振棫.黔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3]黔東南州志編委會.黔東南州志·地理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8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