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校長座談會上,我的一位校長同事講述了他在辦學過程中的困惑。他說:“在拆遷和城市擴張過程中,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許多家庭一夜暴富,突然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讓一些孩子失去了學習動力,他們甚至放棄學習,到社會上過起了與學生身份不相稱的生活。個別家長甚至認為,現(xiàn)在有錢了,孩子上不上學、學習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也不指望孩子考上好大學,賺多大個錢。”
我以為,在社會轉型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是一種必然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當下,被扭曲異化的教育讓一些人認為,升學和賺錢就是讓孩子讀書的目的。如果教育者也抱有類似的認識和想法,不僅教育會失去方向,教育者也不可能破解孩子和家長們現(xiàn)實中的讀書之困。
自有教育以來,升學和賺錢從來就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西方的語境中,“教育”一詞有“引導”之意,教育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就潛藏于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一種潛質(zhì)轉變?yōu)楝F(xiàn)實。
在東方的文化里,《中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語句,中國古代先哲認為教育是一種“修道”。
再來看看古今中外教育家們的觀點吧。皮亞杰認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實,而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fā)展;杜威認為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斯普郎格認為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柏拉圖說教育是心靈的轉向;夸美紐斯說: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梁啟超說: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xiàn)代的人……
可見,教育的真諦是為了“使人成為人”,是為了“讓人尋找他自己”。
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第一位。當“尋找自己”成為孩子們求學的目的時,就不會有一個孩子放棄學習;當“為了讓孩子尋找自己”成為理想和信念時,教育者會意識到教育事實上是一種幫助,幫助孩子通過學習來尋找最好的自己。如此,教育行動中才會發(fā)生期待與鼓勵、尊重與理解的愛的雙向互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才會得以實施。
任何目的和方向的迷失都是可怕的,它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在教育中,只有當我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們才能找到教育的路徑和方法。
當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學,不是為了賺錢,教育者才不會僅僅把孩子當作知識的容器,知識才不會重要得超過了人本身;當孩子們明白學會“做最好的自己”是教育真正目的,他們才會明白考試和作業(yè)并不是學習的全部,才會體會到教育的快樂;家長們也會明白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當教育者明白,教育是為了“使人成為人”,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教育在行動上是一種幫助,在方法上是一種喚醒,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教育是一門心靈的藝術,需要“心靈在場”和“愛在其中”,教育的路上需要“愛”一路同行。但“愛”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和行動,“愛”更是一種能力,“愛”需要修煉。在教育中,愛是尊重、愛是理解、愛是關心和鼓勵,愛是真心的微笑和溫暖的話語,愛是溫柔的眼神和溫馨的幫助。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我們說,“尋找自己”不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yè)。在校園,當教育者關注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時候,也是一種自我尋找,這種經(jīng)常性的自我關注和反思是必須且必要的。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幫助孩子“尋找自己”。
教育是一種各自的“自我尋找”,又是一種相互幫助中的“自我尋找”。教育,就是教師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