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燁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忽視了教材中的插圖,沒有準確把握插圖與課文的關(guān)系,“重文棄圖”,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日本久負盛名的繪本閱讀推廣者松居直先生這樣詮釋圖和文的關(guān)系:“文字賦予圖畫新的內(nèi)涵,圖畫表達了文字無法表達的奇妙與樂趣。文字使圖畫更加具體,圖畫讓文字更加生動,文與圖相得益彰?!彼?,語文教師巧用課文插圖,就能讓插圖煥發(fā)生機,為閱讀教學錦上添花。
一、巧用插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有疑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而插圖的恰當合理運用也會收到此種效果。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蝸牛的獎杯》一文時,教學伊始,我先請學生邊觀察文中第一幅插圖,邊聽故事的第一段:“很久很久以前,蝸??刹幌瘳F(xiàn)在這個樣子。它長著一對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再借助文中第二幅插圖,觀察現(xiàn)在蝸牛的形象,引導學生質(zhì)疑:現(xiàn)在的蝸牛為什么不會飛,而是背上有一個重重的硬殼呢?前后兩幅插圖形成鮮明對比。學生觀察到蝸牛模樣的不同,腦袋瓜里充滿了疑問,迫不及待地要從課文中尋找答案了。由此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巧用插圖,幫助學生讀懂文本
1.結(jié)合插圖,感知文本
蘇教版語文課本第十冊《少年王冕》一課的插圖所反映的主要是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內(nèi)容,但卻涉及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是幫助學生感知整篇課文的一個載體,教學中我們應抓住課文與插圖的呼應,從“你發(fā)現(xiàn)了七泖湖怎樣的雨后美景”這個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插圖,感知山下樹木的“蔥蘢”“青翠欲滴”,感知七泖湖中荷花花苞上的“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的“晶瑩透亮”。學生經(jīng)過這樣一番的入情入境,在此基礎(chǔ)上帶著自己閱讀插圖后的思考自然地走進課文,與文本對話,更加深了對王冕的認識,并享受了課文語言的美,使插圖真正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2.結(jié)合插圖,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少,知識有限,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如教學蘇教版第五冊《“東方之珠”》一課,文中所講的“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淺水灣”“全港三大鬧市之一的銅鑼灣”“夜景閃耀的維多利亞港灣”這三個地點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僅憑想象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文中這三個地點的插圖,直觀形象的畫面使學生認識了香港的淺水灣、銅鑼灣、維多利亞港灣的同時,又驚嘆于香港的迷人和繁華,贊美之情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激發(fā)。
再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古詩二首》中《望洞庭》這首詩,理解“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指導學生觀看插圖,說說插圖的意思,與課文的哪一部分是相照應的。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深切地體會這句詩的意思,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3.結(jié)合插圖,點明中心
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不但可以利用插圖指導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可以用來揭示課文的中心。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教師在總結(jié)司馬遷怎樣發(fā)憤寫《史記》的感人事跡時,再次出示課文中用近半個頁面繪成的司馬遷受辱發(fā)憤圖,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課文內(nèi)容是多么地和諧與統(tǒng)一,是對文字很好的補充。圖中司馬遷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執(zhí)著毛筆在竹簡上寫字,身后一卷卷的竹簡堆積如山,身下是雜亂的柴草,衣服破舊,似乎還血跡斑斑,但他的眼神堅定、有力,告訴我們他就是憑借著這種“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堅持到底的。這是多么生動、形象的活教材呀!學生將自己在畫面中觀察到的細節(jié)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結(jié)合起來,必能加深對司馬遷發(fā)憤的體驗,清楚地認識受辱后發(fā)憤寫史記的司馬遷,感受到司馬遷的勇氣、毅力、恒心,更感受到司馬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史記》,還給我們留下了堅強不屈、永不服輸?shù)木?,這種精神,將會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步伐。這樣既將課文所蘊含的司馬遷發(fā)憤的畫面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更使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文章主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巧用插圖,引導學生挖掘文本
1.插圖想象,讓思維插上翅膀
審美與想象是閱讀的特質(zhì)。插圖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和豐富的畫面表達,為課文的內(nèi)涵拓展提供了令人想象的空間。
如蘇教版語文第九冊《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文中有這樣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怎樣能讓學生體會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厚的友情呢?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在心中想象詩句所表現(xiàn)的畫面,然后出示了文中的兩幅插圖,一幅圖是“寬闊的長江寂寞地流淌著,一葉孤舟出現(xiàn)在天際間的江面上”;另一幅則是“長江岸邊百花盛開,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同一時間,不同空間,這樣的兩幅圖把李白的無限依依不舍之情描摹得細膩、逼真。而“佇立”“凝視”,直至白帆消失在天盡頭,天盡頭還有什么呢?“唯見長江天際流”,只有這浩浩蕩蕩的春水啊,載著李白的不舍,流向遠方。這綿綿而去的長江水,也象征著李、孟友情永世不絕。通過細細欣賞插圖,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依托插圖表達出來,挖掘其畫外音,畫外言,再回頭來深入課文理解,從而達到感情的升華。
2.拓展延伸,為課文續(xù)寫故事、詩歌
課文中的插圖對于延伸文字內(nèi)容有一定的幫助,一幅小小的插圖也能成為我們課堂的延續(xù),成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能力的載體,拓展學生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童話故事的續(xù)寫指導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引導學生設(shè)計有趣的合理的場景。如在學完了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后,再次出示課文第一幅插圖:“沙漠旅行結(jié)束了,小駱駝又在小溪邊照‘鏡子’,它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又如教學完散文詩《問銀河》后,再次靜靜地觀察兩個孩子在星空下無限遐想的插圖,學著詩中的句式,來問一問:“銀河呀,在你( ),有( )嗎?有( )嗎?”
四、巧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
1.插圖渲染,指導朗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將插圖巧妙地運用到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中,通過插圖上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鮮明的情景再現(xiàn)等,激發(fā)學生情感,真正走入文本。與文本對話,與心靈對話,使學生的朗讀聲情并茂,水到渠成。蘇教版語文第四冊《歡樂的潑水節(jié)》一課的插圖洋溢著幸福、歡樂。激動歡快的人群、你潑我灌的動作、大大小小的盛滿清水的桶和盆,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那令人難忘的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jié)。學生被幸福、快樂所包圍,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就是最好的說明。
2.插圖描繪,觀察想象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要求學生透過圖畫內(nèi)容想象隱含在圖畫背后的事物。同時,使畫面人物活動起來,讓學生的頭腦中有電影場面感。如觀察《虎門銷煙》一課的插圖時,要從林則徐的凜然正氣聯(lián)想到他為民請命,不銷毀鴉片誓不罷休的決心;從一群群光著脊梁、赤著雙腳的民工熱火朝天銷毀鴉片的場面,聯(lián)想到他們對鴉片的仇恨和銷毀鴉片的喜悅心情。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想象人們看到害人的鴉片被銷毀時激動得歡呼雀躍的場面,就更能體會到虎門銷煙的重要歷史意義。
3.插圖練說,訓練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教師指導觀察插圖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還要指導學生把觀察、想象到的內(nèi)容完整有序地表達出來。當然,這種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通過簡單幾次的練習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師長期不斷的訓練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從一年級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這種觀察、說話能力。從簡單地說一兩句話,到說幾句意思連貫的話,到說一段意思連貫的話,再到重點部分說得具體、說得詳細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使之獲得表述能力,為今后培養(yǎng)寫作興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東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