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毅
摘 要: 課堂是學生獲得各方面發(fā)展的主陣地。要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不管是傳統(tǒng)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還是將來的教學,基本的出發(fā)點都是一樣的,就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而這些都離不開有效教學。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現在我結合自身的學習與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學理論指導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是營造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配合的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啟發(fā)性教學是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標志和靈魂。所謂啟發(fā)性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認識的客觀規(guī)律和理解能力及已有的知識水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積極性的結合、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的結合,引導好學生的學習過程,激其思而后開其意,到其悟而后達其辭,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最大特點在于激活思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有效的課堂教學語言,能高效激發(fā)學習動機。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心靈、陶冶情操、進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的教學語言講究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fā)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集中精力,堅忍不拔地探索下去,并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英語作為一門外國語言,首先要求老師的語音語調一定要標準,而且在課堂上盡可能地用英語表達,可利用一些英文歌曲、順口溜等豐富的例子。比如很多學生對一般現在時掌握得不是很好,我就叫學生這樣記:一般現在時不難,經常、反復和客觀。動詞要用現在時,形式隨著主語變。主語要是他她它,動詞一定變三單。一般疑問句好變,do和does放句前,其他成分依次站,三單動詞要還原。一般現在變否定,don’t,doesn’t加在動詞前。三單主語加上doesn’t,動詞千萬要還原。其他主語加don’t,原樣排好很簡單。特殊疑問句很簡單,疑問詞放在最前面。
總的來說,我們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言、含蓄幽默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
(二)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能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是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做好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設計好比穿衣服,我們參加不同的活動,就要穿恰當的衣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錄音機、錄像、光碟、幻燈片、網絡等多種媒體,通過適合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特點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投入英語意境中,通過聽、說、讀、寫方式達到學英語的目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游戲與活動,讓學生活躍起來。
1.英語課堂“動”起來
好動、愛模仿是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前三分鐘安排一些“英語熱身運動”。比如唱一些簡單的英文曲,念一些順口溜,或做“English exercise,Open your hands.Close your eyes.Touch your nose.etc”簡單的動作,使英語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2.英語課堂“演”起來
布盧姆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應該是創(chuàng)造更好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利用自子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常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生活進行語言實踐。以七年級(下)Unit 6 Topic 3“How can I get to Peking University?”為例,在學完SectoinA后,我利用課堂的幾分鐘,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以1a的圖片為地圖,模仿1a的對話,結合所學問路及指明方向的句型進行交際、表演活動。讓一部分學生當問路人詢問去某地的路線,另一部分學生當警察指明方向,兩人一組進行會話,要求“問路人”必須應用所學問路句型提問,而“警察”則要盡量用各種指明方向的句型回答。通過表演,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而且激發(fā)了表演欲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英語課堂“賽”起來
在具體實踐中,我會讓學生進行一些比賽,如小組賽、個人賽等,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競爭,學生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SpringFestival”時,我讓學生搜集大量有關春節(jié)的信息,并制作一些春節(jié)賀卡。講這節(jié)課時,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比賽,看哪一組說的信息最多?這時課堂很熱鬧,每組競相發(fā)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聽到、學到的知識大大超出課文的范圍,從而增加學生知識的容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幾點建議
教學過程是一個“兩主”和諧的雙邊活動過程,要不斷探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做法,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教師在重視教學語言、問題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后,還必須將教材知識能動地內化為學生的知識,這就必須考慮教師的個性特長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認識論原理,開展心理相容的教學。具體要求如下:
(一)要熟練地駕馭教材。駕馭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鉆研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教材與已學、待學教材的聯(lián)系,熟悉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即實現轉化,在懂、透以后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
(二)要把教師的意圖轉化為學生的行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向導。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否精力集中、思路活躍、獨立思考并且善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就要看教師能否把教學意圖轉變成學生的行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精心思考:思考是否吃透教材?思考學生的知識基礎?思考學習這部分教材時還可能存在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突破?然后精心設計:怎樣開頭?怎樣指導學生讀書自學?怎樣啟發(fā)?怎樣設計檢測題?最后要精心組織:組織課前預習,組織課中聽講、問答、思考、討論、練習,組織課后鞏固、補差、實踐活動等。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通過師生互動,才能體現“兩主”和諧及教學的啟發(fā)性,構建有活力的有效課堂模式,使學生學習并快樂著。
參考文獻:
[1]戴瑞蓉.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VOL25.
[2]李艷君.激發(fā)學習興趣方法談.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