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背景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梢姡逃c生活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入到心理的過程,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該理論認為在實際生活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某種意義。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并與現(xiàn)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幫助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探索與解決問題,符合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規(guī)律。初中生物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主要學習感性的、淺顯的、側重生命現(xiàn)象的基礎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呆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高效。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呢?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
2 案例分析
蘇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七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是“動物運動的形式和能量供應”,這一節(jié)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生對動物的運動也很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用大量動物運動的圖片和視頻,結合學生以前看到的、聽到的、體會過的生活經歷,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方法,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關注自然、保護環(huán)境、團結協(xié)作的情感。這節(jié)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探究主題:動物運動的形式和動物運動的能量供應。動物的運動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可以通過播放動物運動的美麗畫面讓學生去感悟、發(fā)現(xiàn)自然,結合學生生活經歷,通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及其原因,理解動物運動的意義,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第二個探究主題是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如果人餓了,還有力氣運動嗎?動物的運動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來自哪里呢?以此引入探究主題,學生開展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3 案例描述
3.1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觀看視頻“獵豹取食”,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獵豹依靠快速奔跑捕獲飛快奔跑的羚羊,其速度可超過100 km/h。
(1) 在獵豹和羚羊之間的“追捕大戰(zhàn)”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羚羊肯定是(跑得快的);能夠捕食到羚羊的獵豹肯定是(跑得快的)。
結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 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獵豹和羚羊后代的奔跑速度將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
獵豹后代的奔跑速度將會(越來越快)。羚羊的奔跑速度將會(越來越快)。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運動)方式,以提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同時也為講解動物通過運動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埋下伏筆。
3.2 媒體呈現(xiàn),形成認識
教師播放動物運動的視頻,隨后呈現(xiàn)多張動物運動的幻燈片,包括水里游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動物。通過直觀的觀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自然界中動物運動形式的多樣性。
3.3 設計問題,層層深入
教師提出問題:一種動物只能有一種運動形式嗎?生活在同一環(huán)境中的動物運動方式一定相同嗎?動物的運動形式和什么有關?播放不同環(huán)境中動物運動的圖片,如天上飛的鳥、水里游的魚、地上走的熊、爬行的蜥蜴、奔跑的馬等圖片,讓學生體會動物運動和環(huán)境的關系。即使是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運動方式也不一樣,比如鳥、蝗蟲、青蛙等。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后完成表1,進一步鍛煉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動物的運動方式和環(huán)境相適應,動物生活環(huán)境的多樣性決定了其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4 分組討論,激發(fā)興趣
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知道動物的運動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動物都有哪些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構和運動方式呢?并呈現(xiàn)鳥類圖片和討論提綱,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鳥類適于飛行的特征: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小飛行阻力;前肢特化為(翼);體表被覆(羽毛),能上下扇動使鳥快速飛行;骨骼(?。?、(中空)、(堅固),減輕體重有助于飛行;(胸?。┌l(fā)達,有利于牽動兩翼展翅飛翔;消化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比較完善,為飛行提供所需(能量)。
通過已有的鳥類知識,教師再加以點撥,學生不難得出結論:動物運動的方式與其結構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魚類與其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鯽魚生活在哪里?它的運動形式是什么?它適應水中游泳生活的特征有哪些?(鰓)布滿了豐富的毛細血管,能從水中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側線)能感知水流方向、水流速度等。
3.5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運動捕食、遷徙等畫面,展示思考題:① 金錢豹為什么奔跑得這樣快?草原上的食草動物為何快速奔跑?② “夏來冬去”,大雁為什么有長距離飛行?③ 魚類為什么洄游?這對動物有何意義?學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動物運動的意義:動物可以通過運動捕食,逃避敵害,有利于個體生存;通過遷徙等尋找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以便繁衍后代。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和教師的角色都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是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教師合作的伙伴,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師成了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又是學習的“協(xié)作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提高。
3.6 自主學習,教師點拔
動物運動要不要消耗能量,能量又來自哪里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主學習教材P79“動物運動的能量供應”,小組討論完成小結:動物運動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來源于所攝取的(食物)。食物被動物消化吸收后,營養(yǎng)物質進入細胞,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將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作為動物(運動)所需能量。
3.7 復習小結,構建體系
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和本節(jié)內容進行總結交流,評價學習效果。同時幫助學生理清知識層次,并通過一些練習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反饋教學效果。
4 案例反思
“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由現(xiàn)象到本質”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生活現(xiàn)象為學生所熟悉,都有親身的體會,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師以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趣味中得到啟發(fā),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體會到生物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本課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觀察、討論交流為主,在教師引導和控制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理念,實現(xiàn)教育與生活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王彩霞.初中生物課情景教學法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3,29(11):26-28.
[2] 霍文靜,解凱彬.杜威作業(yè)觀及其對生物學教學的啟示[J].中學生物學,2012,28(5):7-10.
[3] 戴群,解凱彬.高中生物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初探[J].中學生物學,2012,28(12):48-50.
[4] 張霞.生物教學中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J].科學教育,2008(1):134.
[5] 溫明先.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生物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20(10):61-62.
[6] 董本林.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J].科教文匯,2008(8):174.
[7] 程瑤,劉峰,崔鴻.導課無定法,妙在巧導中——生物課堂教學導課的藝術性[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