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旺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做了具體闡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备鶕?jù)這一要求,我們應(yīng)努力探討有效教學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改革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摒棄陳舊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應(yīng)成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而不應(yīng)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了使學生達到自主閱讀,教學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邊閱讀邊自主質(zhì)疑?!皩W貴有疑”,問題是思維的導向,往往也是學習的動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問難,鼓勵他們大膽提問。
剛開始,學生提的盡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許多問題與課文毫無相關(guān),不著邊際。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真傾聽,給予肯定,同時表揚一些大膽發(fā)問的學生。接下來我說:“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一篇文章,思想內(nèi)容有重點,多問不如精問?!庇谑且龑麄儑@課文重點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為了避免問題重復(fù)或過于簡單,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質(zhì)疑釋疑,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由組長在班上匯報,再由全班討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提問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學生能夠緊扣課文內(nèi)容提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我在上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問學生:“看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什么?還存在什么問題?”學生紛紛舉手談了自己讀后的認識,同時提出許多切合課文重難點的問題:“庫伯的彩票是父親幫他買的,為什么中彩的不是父親,卻是庫伯?”“庫伯是有錢人,而我家生活很拮據(jù),是父親幫他中的彩,為什么他那么坦然地派人把奔馳汽車開走?”“好不容易到手的汽車被開走了,我家還是一無所有,課文卻說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這是為什么?”……這些問題不正是閱讀本文,深入理解本文的關(guān)鍵嗎?當這些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
二、讓學生自讀自悟,發(fā)表見解。有了問題,學生便會急于尋求問題答案,而問題來源于文本,于是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充分閱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如上述所談教學《中彩那天》一課,由學生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后,我相機引導:“同學們,你們的這些問題提得很好,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想從中找到答案,讓我們一起再細讀課文,了解真相,發(fā)表看法?!蓖ㄟ^再次研讀,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庫伯是父親的同事,讓父親替他買彩票,并由父親代管,足見了庫伯對父親的信任,而父親事前就在中獎的那張彩票上作了k字(代表庫伯),說明父親做事不含糊,與同事交涉一清二楚?!薄暗赖虏环仲F賤,誠信不分貧富,是屬于庫伯的汽車,他當然要開走。”“因為父親誠實守信地將屬于庫伯先生的奔馳轎車還給他,我們一家人雖然失去了轎車,但是明白了誠實守信是高貴的品質(zhì),是用金錢無法買到的精神財富?!边€有一些同學談到了自己讀后的感受,有的說:“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zhì),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要兌現(xiàn)對別人的承諾。這樣做了,別人就會信賴你,而你自己也問心無愧,心中充滿快樂與幸福,這種精神上的富有和充實是金錢和物質(zhì)換不到的。”還有的說:“人窮志不窮,不能因貪求眼前的財富而丟掉一個人原本應(yīng)有的信義?!薄@些不都是教師放手學生閱讀,讓學生自讀自悟的結(jié)晶嗎?當然,學生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感受,為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盡情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上課時,我讓學生在文中深有感觸的地方作旁注,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或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長此以往,既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各抒己見,合作交流。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有爭議、答案多樣、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各抒己見,互相啟迪。教師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使學生改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盡力營造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語言活起來。
如四年級上冊語文《烏塔》一課,講的是“我”與一位14歲就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相遇,彼此傾吐對小孩獨自出遠門旅游的看法。在教學時,我先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烏塔14歲獨自一人游歷歐洲,這樣做好不好?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交流一下。由于四年級學生閱歷淺,視野有限,幾名起來回答的學生所說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經(jīng)過交流探究,在小組匯報階段,有些人持贊成觀點,他們的理由是:(1)外出旅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2)外出旅游可以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走出去怎能親身體驗?zāi)??……也有些人持反對意見,理由是:?)烏塔才14歲,沒有生活經(jīng)驗,遇到危險怎么辦?(2)烏塔雖然做了長途旅行計劃和必要的準備,但危險難以預(yù)測,如果她能有個大人陪同就更好了,等等。面對學生如此充分的理由,教師又何必說明自己的觀點呢?
總之,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培養(yǎng)。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主閱讀,就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