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成 陳維
生物社團創(chuàng)意活動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培養(yǎng)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生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筆者根據(jù)生物學特點,開設了以生物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創(chuàng)意社團活動。
1 一顆草莓,揭開了DNA神秘的面紗
“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zhì)——DNA”是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內(nèi)容,這個知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難以理解,因此在社團活動小組進行一個簡單的DNA提取實驗,直觀地觀察DNA,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查閱資料,筆者嘗試設計了一個用廉價的實驗材料和實用的生物技術提取DNA的活動方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揭開DNA的“神秘面紗”。實驗前為每個學生準備了相關的材料:一顆草莓、一個燒杯、洗潔精、純凈水、酒精、鹽、一根玻璃棒、一個自封袋和濾網(wǎng)。具體步驟如下:
(1) 將45 mL純凈水、5 mL洗潔精、1/4勺鹽倒入燒杯,攪拌均勻。
(2) 將一顆草莓和以上溶液倒進自封袋里,輕輕把空氣擠出,封好。然后把草莓捏碎,碎到看不見明顯的果肉為止。
(3) 將上述混合物用濾網(wǎng)過濾,濾液放入燒杯。
(4) 將15 mL冷處理的酒精輕輕順杯壁倒入盛放有濾液的燒杯內(nèi),不要搖動,取出析出的白色物質(zhì)。
學生按照步驟操作后得到白色的析出物就是草莓DNA的粗提取物了。這時,對于學生來說DNA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再是電腦特效制作出來的具有科幻色彩的雙螺旋模型,就在學生的眼前。當教學中再介紹DNA的結構和功能時,學生的興趣和專注度明顯提高了。課外小組活動成為學科學習的有益補充和拓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2 從平菇到靈芝,體驗了食用菌栽培的酸甜苦辣
“真菌”是七年級下冊的學習內(nèi)容,由于平時見到的大型真菌都只有子實體,對于“真菌是由菌絲構成的,蘑菇屬于真菌,它的菌絲在哪里”一直是學生疑惑的地方。于是,筆者在課外活動小組課上設置“真菌栽培”的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真菌的生長過程,觀察到菌絲和子實體,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在向菇農(nóng)訂購了平菇菌種和培養(yǎng)料后,開始了栽培之路。具體操作如下:
(1) 接種。
向菇農(nóng)購買消毒后的培養(yǎng)料,等到料溫低于30℃后開始接種裝袋。選擇了25 × 45 × 1.5~2 cm的塑料袋,播種方式采取三層菌種四層培養(yǎng)料的層播方式,播好種后,在料袋兩頭放菌種部位扎孔透氣。
(2) 養(yǎng)菌。
將菌袋單層排放,放置于地面,溫度控制在20~28℃,通風2~3次,避光。待菌袋兩側長出菌絲時,2~3 d翻袋一次,每天適量澆水。當菌絲長滿發(fā)透,手按菌袋硬挺結實,富有彈性,表面有淡黃色水珠及原基出現(xiàn),表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將要出菇了。
(3) 出菇。
整個出菇過程中,通風必須良好;為了保證濕度,應經(jīng)常噴水,每天3~4次,保證子實體正常生長發(fā)育所需的濕度。
(4) 采收。
在菌蓋平展,菌褶充分伸長,孢子尚未彈射前采收為佳。平菇適時采收既可以保證質(zhì)量,又可以保證產(chǎn)量,采收不及時孢子釋放后,降低菇的品質(zhì)并影響二次菇的生長。
從接種到采收平菇,經(jīng)歷了20多天。在菌絲培育過程中,學生們觀察到了食用菌菌絲生長的神奇過程;在出菇管理中,學生們見證了食用菌子實體生長的全部過程,體驗了種植的樂趣;在采收平菇時,充分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在整個過程中,師生充分享受了食用菌栽培的“甜”。于是決定,趁熱打鐵,師生繼續(xù)種植食用菌,這一次要挑戰(zhàn)靈芝的栽培。不料想,在這次種植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了食用菌栽培的酸甜苦辣。師生按照種植平菇的經(jīng)驗,開始精心照顧靈芝培養(yǎng)袋,但是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還是只見菌絲不見出菇,怎么回事?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實驗室的溫度和濕度不符合靈芝的生長條件。教師帶著學生尋找合適的條件,沒有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取暖器、加濕器……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沒有多大的效果,放棄嗎?學生們舍不得,花費了金錢,更花費了時間和精力,一如既往地天天往實驗室跑,一天天觀察著靈芝微弱的變化。在焦急的等待中,寒假來臨了,學生們都帶著任務回家了——應該怎么挽救靈芝。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就有學生迫不及待地來到實驗室,很可惜,沒有奇跡出現(xiàn)。一天一天過去了,天氣逐漸回暖,但靈芝卻好像出現(xiàn)了快要失去生命的跡象,就在大家都要絕望的時刻,一個小小的靈芝子實體破開了塑料袋,好興奮??!就跟第一次采收平菇時一樣,全班學生聚集到靈芝身邊,看著它小小的身體,笑容綻放在大家的臉上。
從接種到長出靈芝,歷經(jīng)5月有余。在這半年時間里,學生們沒有放棄,認真查找各種資料,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仔細摸索并實踐了多種方法,最終收獲了成功。課外活動小組課讓學生學會了堅持,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不易。
3 一份盆栽,營造了生態(tài)之美
教師節(jié)學生送我一個禮物,它是一杯青翠欲滴的苔蘚盆栽,讓人賞心悅目,一看到它,就仿佛自己置身于涼爽舒適的環(huán)境里,感覺很舒服。課后,筆者向這位學生請教了制作方法,并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修改了教學計劃,將栽培苔蘚加入到課外活動小組課的教學中。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首先是選擇器皿。苔蘚可以種在露天的花盆里,為了美觀,選擇了玻璃器皿。苔蘚植物對于養(yǎng)護環(huán)境有較高的要求,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不易成活,于是先選擇了帶蓋的玻璃瓶子,但是需要經(jīng)常開蓋通風,比較麻煩。后來又選擇了玻璃杯,在苔蘚上方再種植一些蕨類植物,既可以透氣、蒸發(fā)多余水分,但又不會蒸發(fā)得太多,還顯得有層次感,更美觀。
其次是材料的收集。苔蘚,石子,土,沙子這些都需要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去收集。學生在苔蘚的采集過程也可以初步了解苔蘚的生活環(huán)境,為制作中創(chuàng)設苔蘚適宜環(huán)境打好基礎。
最后就是制作了。在筆者簡單介紹制作步驟后,學生們都熱火朝天的忙活起來。先在杯底鋪一層石子,作為疏水層,它的作用是把杯底多余的水和上面的土壤隔開,這樣既可以在杯里存儲一定的水分,又不會讓土壤一直泡在水里。然后放入蕨類植物后鋪土,注意兩點:① 土一定要和苔蘚銜接緊密;② 土要干凈,培養(yǎng)時濕度很大,不干凈的話容易發(fā)霉。接下來就是種苔蘚了。先把苔蘚背面土層的凹坑用細土填滿,再噴濕。種的時候用力按幾下,這些都是為了讓苔蘚和底土完全結合。最后要給整個容器噴水,把杯壁上粘的土粒噴下去,再讓底土完全濕潤,最底下的石子層有薄薄的一層積水就好了。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對自然、安逸的期待,小巧精致的苔蘚小盆栽,為學生的心靈建造了一個休憩的家園。一份小盆栽,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觀,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為我們帶來心靈的愉悅。苔蘚個頭不高,看起來很弱小,但它頑強生長,展示著屬于自己的一抹綠意,學生的心靈同樣需要這種脆弱的堅強。一份小盆栽,讓學生學會了堅強,還讓學生意識到美好景物維護的不易,從“做”中體會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4 廢物利用,體味了希望和分享的快樂
“今天奇思妙想 明天碩果累累”是學校第五屆校園科技節(jié)的口號。在科技節(jié)期間,生物創(chuàng)意社團接到了一個任務:怎樣改造舊鍵盤?社團的成員們集思廣益,最后決定利用舊鍵盤種植物的方案,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 準備工具和材料:草種、棉花、紗布、鑷子、舊鍵盤(電腦教室淘汰的);(2) 利用鑷子撬掉鍵盤上所有的按鍵,往空洞中填充棉花或紗布;(3) 把按鍵重新安裝好,把種子播灑到按鍵間的空隙里;(4) 早晚噴灑適量的水,一周后,種子就發(fā)芽了。
在學生的殷切期盼中,鍵盤的縫隙中露出了細細的嫩芽,一天一個樣,轉眼間滿眼的郁郁蔥蔥,很神奇,也讓學生對每一天充滿新的希望。當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在科技節(jié)成果展中和同學分享的時候,這一道別樣的風景,吸引了很多師生的眼光,也讓學生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社團活動,學生在動手中收獲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正如一位學生在“社團心語”中描述的那樣:“我最喜歡這樣的課了,好玩又神奇,還在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學到了知識。”這不正是教育的真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