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眉
古詩詞鑒賞是文學作品欣賞的內(nèi)容之一,是新課程理念的體現(xiàn)?!缎抡n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新課標理念鼓勵教學的多元化,而詩詞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它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千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它是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證,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更是廣大中學生精神成長的寶貴財富。
詩詞意境深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散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課堂是音樂的最佳地方,古詩與歌詞理解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互助過程,教師要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通過歌詞的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的美,體驗詩歌的內(nèi)涵美,從而引發(fā)學生想學的欲望,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并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靈活,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味,學得有效。
一、反復誦讀,品讀意境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中以詩歌的語言最精練,感情最豐富?!懊恳皇自姸茧x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崩蠋熞龑W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diào)、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體味詩的意蘊。
意境是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標準,尤其是一些寫景抒情的詩歌特別注重營造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的領會和把握,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從而理解詩歌展示的意象與內(nèi)在的意蘊,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jīng)驗,通過藝術的聯(lián)想與想象,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xiàn)與再造,進而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情趣,深刻理解詩歌主旨。
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品味,就沒有創(chuàng)意。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初中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將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去聯(lián)想、補充和創(chuàng)造,以構(gòu)想詩詞中的畫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描述、插圖、音樂、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營造便于正確把握古詩詞基調(diào)的“生活新境”。教學中老師不要急著逐字逐句去講解,而要讓學生充分地讀,給他們充分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結(jié)合插圖及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感受古詩詞詮釋的語境,領悟古詩詞的深刻內(nèi)涵,直至熟讀成誦。那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詩詞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不必強加解釋,硬要塞給學生。
二、用詩歌激勵學生勇于面對人生
用詩歌激勵學生勇于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健康地成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生總會遇到種種離別,小到遷居、升學、與舊友分離,大到生離死別,天各一方。但是不管怎樣,人都會成長,會從離別中得到成長的教益。因此,在《雜詩》、《夜雨寄北》、《淮上與友人別》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詩的學習中,讓學生懂得自古離別總傷情,而王勃化悲觀為樂觀,化黯然為豪放,唱出千古高昂之音:“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面對人生接二連三的挫折與困難,劉禹錫用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這些詩歌的學習,學生懂得:歷史向前,社會發(fā)展,腐朽沒落,萬木爭春,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不管何時何地何種際遇,都要以寬廣的胸襟和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
三、多種形式并存,做到音詩畫并舉
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品誦古詩,讓學生感悟歌詞的意蘊,還要運用多媒體手段,音詩畫并舉,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歌,歌中有詩”,在歌曲學習中感受經(jīng)典詩詞的魅力,理解音樂作品的深邃內(nèi)涵,享受其中的知識精華,陶冶性情。
比如在習作課《我的故事》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講講自己經(jīng)歷中最快樂、最開心、最難忘的事情,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意猶未盡;但也有個別學生講得不夠精彩,事例顯得平淡,課堂氣氛有些沉悶。這時,我立即改變教態(tài),及時給予恰當?shù)狞c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zhuǎn)移到教師這邊。我給學生講了創(chuàng)作《米老鼠和唐老鴨》的作者迪斯尼的故事,迪斯尼在窮困潦倒時仍百折不撓地堅持創(chuàng)作,最終獲得成功。這一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學生。然后,我請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使學生感受到命運之神敲門的激情。最后欣賞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很好地表現(xiàn)了作者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慷慨悲壯,感人至深。通過文天祥的故事,學生明白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存亡是息息相關的,明白從“我”做起,想要做個怎樣的人,平時必須注意哪些事,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有話可說。
學以致用。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知識。在另一節(jié)習作課《我最喜歡的?搖 ?搖?搖?搖》上,有位學生寫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蘭州,西部一個美麗的地方。這位學生在習作的不同地方用了許多描寫西部美麗風光的千古名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古道西風瘦馬”、“大漠黃沙綠洲”、“明月出天山,蒼茫人海間。長風幾大萬里,幾度玉門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等。我把這篇習作作為范文,在講評課上給予肯定、表揚。學生紛紛認為這些千古名句用得好,用得妙,并加以學習借鑒。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蓖ㄟ^鑒賞古詩詞,學生受到多個層次的藝術感染和美的熏陶。就讓學生在誦讀古詩中,讀出語調(diào)、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體味詩的意境,感覺人生的真諦,徜徉在古詩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