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對于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們作為教育者在教學中必須貫徹素質教育思想。
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具體實施素質教育呢?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如何研究和貫徹素質教育思想的,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師要做“知性之人”,上“智性之課”
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教師首先要是“素質之人”。記得魏源曾說過:“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之而學易成?!币虼?,教師除高效教學之外還應該博覽群書,研讀語文大家的教育教學論著,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不斷進行反思?!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系統(tǒng)扎實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的檢驗中,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創(chuàng)新并逐步接近真知,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參加有關素質教育的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不斷實踐反復摸索,使抽象的教育理念、教學研究成果具有更好的操作性,然后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增加課堂的容量,增強課堂的有效性。只有這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才能成為“知性之人”,才能上出“智性之課”,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有效地貫徹素質教育思想。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處理好兩個“全面性”
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為根本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貫徹如下兩個全面性。
1、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每一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而又全面的目標,因此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制定出明確的、體現出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應包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容和要求。
2、課堂教學對象的全面性
課堂教學對象的全面性,就是指在教學中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實施分層要求,每一節(jié)課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各盡其能、各得所需。在實際教學中,應融集體教學、小組交流、個別輔導于一體。在集體教學中教師完成傳道、授業(yè)的任務。小組交流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好帶差,給差生接受新知識、消化新知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個別輔導是為了完成補缺與促優(yōu)的任務,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收獲,進而達到所有學生全面提升的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把本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找一位語文綜合能力非常強的學生做組長,分別選一位寫作好的、朗讀好的、閱讀理解好的、書寫好的來負責本小組的相關知識內容指導與檢查工作,從而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升的目的。比如某同學語文成績不好,但是他字寫得非常整潔漂亮,因此他就在他的小組內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帶領下,所在小組書寫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他本人也提升了自信心,其他同學幫助他補足他的缺差知識,一學期下來他的語文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靈璧縣中小學生“心系祖國、健康成長”愛國主義影片觀后感征文活動中我班學生踴躍參加,并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這對他們學習語文,提升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語文課堂教學應處理好兩個“體現”
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應體現主導性,即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即教和學的關系;其次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體現主體性,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發(fā)展和發(fā)揮他們的主動精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體現在為學生學習語文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廣闊的學習背景,并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樣他們就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極主動地學習、運用知識。學生的主體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不能是“傳聲筒”,也不能把學生視為接受器,學生的學習不應是接受式學習,而是主動式與發(fā)展式的學習。教師課堂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筆者非常注意課堂導入的趣味性、問題設計的新穎性,比如在講授《宇宙的未來》時,上課前我問學生傳說中月亮上的桂樹是怎么形成的?學生們對此問題很感興趣,積極討論,這樣也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對天體知識的認識了。引導,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本班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的逐層的去探索、研究、總結,從而獲取新知識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引導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法指導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等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發(fā)揮。
四、語文課堂教學要處理好“眼前”和“發(fā)展”的關系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fā)展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在立足于基礎知識的同時,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增強開放意識,搞好三個方面的結合:即與課外相結合,與所學其它學科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比如在學習節(jié)選自《水滸傳》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候,我就會把所選內容與整部書結合起來,為學生以后閱讀打下基礎;在講《宇宙的未來》時候,把本課內容與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結合起來認識,這就做到了與所學其它學科相結合;在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時候,我就讓學生結合自己與父母的生活經歷,來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就做到了與生活相結合。除此之外,教學中應把文本內容與現實結合,與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結合。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關注了現實,在關注現實的時候,更直接地為未來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五、語文課堂教學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德育的關系
語文教學相比于其它學科來說對學生更具有教育意義。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將教書與育人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和道德素質的水平。在語文教學中,筆者非常注意深入思索教材,把作品的思想性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如通過毛澤東的作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到當時革命發(fā)展的蓬勃形式及當時革命青年的樂觀主義精神,激勵同學勇敢面對現實中的苦難,使其明白在遇到困難時,首先要樂觀自信,然后積極克服,相信一切困難都是可以戰(zhàn)勝的;又如學習《張衡傳》,學生在了解了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同時,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敬意也油然而生,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語文課堂教學安排要科學,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課堂教學是在傳授知識、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智力和能力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科學安排。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增強和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特別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記憶就顯得極為重要。好多學生在對漢字的實際運用中經常寫錯字,我對此首先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定量反復記憶訓練。其次是讓學生掌握遺忘的規(guī)律,及時復習鞏固。另外還要了解漢字的構字特征,從形意兩方面來記憶。這樣就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課堂教學中,要全面提升學生能力,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為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另外,我們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有時上自讀課,我只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學生思考、查詢、總結做好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語文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七、語文課堂教學應開發(fā)多種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學習不應該是獨立的、封閉的、機械的,它應是靈活的、開放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全面開發(fā)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學習語文。我在教學中多次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尋找錯別字,讓學生從報刊上發(fā)現錯別字、病句、及好詞好句并做詳細的記錄。在班內開展“我教爸媽普通話”“小作家講座”等活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我班每學期一次室外語文課,學生坐在操場上組成小組,在陽光下,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和知識的陶冶。通過多元化語文學習,學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識,進而能夠成長為適應社會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是一個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我們作為教育者一定要強化素質教育育人的意識,不斷豐富知識結構,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自我成為高素質的教師。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等諸多方面的關系,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將素質教育真正做好。
(作者單位:靈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