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琳娜
余秋雨先生說:“中國人是一個文化的概念!”當我們的身上流淌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經》文化時,當我們的身上流淌著“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挥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的《論語》文化時;當我們的身上流淌著唐詩宋詞元曲等中華經典文化時,我們的文化身份才是中國人。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幾年前就下過一個結論:現(xiàn)在的中國是全世界“去傳統(tǒng)化”最厲害的國家。這是好聽一點的,說難聽一點,忘祖最厲害的是中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上好古詩課,讓古詩文的經典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為他們的基因,對學生成長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無量的事情。
一、關注文體,開掘“這一類”文體的教學價值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從小學低段就開始出現(xiàn),粗粗統(tǒng)計了一下,低年級有6首,中年級有12首,高年級有詩12首,詞3首。古詩的量從四年級開始逐漸增多,五年級開始出現(xiàn)詞,從教科書編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詩的內容進行編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編在五年級的古詩兩首中,描寫的是西湖的一動一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是六年級的愛國詩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級的兩首借物言志詩。
在小學進行古詩這一類文體的教學價值是什么呢?第一,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第二,促進人的持續(xù)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目標中這樣敘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毙W階段學生要求背誦古詩文160篇(首),其中課標推薦了70首古詩詞。
古詩詞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積淀作用,老師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卻讓我們有喜有憂。古詩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著老師。于是我們在各類公開教學中經常難覓古詩的蹤影,有幸聽到的也是這樣的課堂:要么是讓孩子不停地重復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師不停地講,講得支離破碎,講得體無完膚。大量的經典古詩進入課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運,非常讓人同情。
很多古詩課堂往往“滑進”這樣的誤區(qū),“把理解詩意作為教學的全部”、“以為有深度才有內涵”,教學千課一面。“析詞——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顯,教學目標設定不合理。
古詩教學價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據文體特征,基于學情,挖掘詩歌類文體獨有的語文教學價值,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課堂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展現(xiàn)古詩詞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思考。
語文課程課標中對不同年段的古詩教學有明確的要求。低年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中年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高年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教什么?課標已經說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詩意,了解詩的內容,這部分必須扎實;其次是意境,古詩描繪的場景,怎么樣讓學生置身其中,這是一門藝術,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最后是體會詩人的情感。但一節(jié)課中情感體會到什么程度?教師應有所選擇。古詩距今有上千年,詩的情感與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人生境遇都有聯(lián)系,今天我們很難再現(xiàn)當時的情形。教學中我們堅持這樣的落腳點:關注詩的內容,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
二、基于學情,研設“這一首”的教學內容
以《絕句》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
先看教學內容?!督^句》這首詩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這個單元的主題都是通過課文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旨在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愤@首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詩中把夏天西湖滿池的荷花作為描摹對象,前兩句是議論,后兩句是寫景,明為表達對西湖美景的贊嘆與熱愛,實則抒發(fā)詩人對朋友林子方的眷戀之情,是“送別詩”的佳作。而且這種整首詩寫景,但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作在小學階段是第一次出現(xiàn),其表現(xiàn)手法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種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是一首“別樣”的送別詩。
再看學情?!督^句》是中年級的古詩,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正是孩子們喜愛的。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級的一首詩,古詩學習一般分為“讀古詩”、“明詩意”、“入意境”、“悟詩情”四個環(huán)節(jié),五年級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古詩的經驗,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解決前三個環(huán)節(jié)(“讀古詩”、“明詩意”、“入意境”)。但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全詩都在描繪西湖荷花,體會詩人如何寓情于景,抒發(fā)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同時希望學生能通過學好這首送別詩帶動這一類古詩的學習。
最后看課堂?!督^句》可以分五步教學:激情導入“期待美”,初讀古詩“節(jié)奏美”,賞讀古詩“畫面美”,誦讀古詩“情感美”,拓展古詩“延伸美”。從教學中可以看出,作為三年級的古詩教學,老師較低年級已有了明顯的年段差別,這首詩具有明顯的主題。學生對基本的文字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數生字詞需要學生學習。所以,老師在中年級古詩教學中首先側重的是學生對詩的認知,將詩意說明白,領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師引導學生透景悟情,通過想象再現(xiàn)詩人看到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歡快心情。最后是引導學生對經典的閱讀背誦,為將來在語文學科的發(fā)展打基礎。這樣的課堂教學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節(jié)中年級的古詩課。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可以呈現(xiàn)以下幾個教學特點:第一,注重吟誦,讓學生得其韻。讀詩句時,不僅要關注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還要注意押韻。第二,注重情境,讓學生入境。如老師出示西湖十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寫其他景,而獨寫此景。詩人是如何寫出這別樣之美的?這樣的問題不僅讓學生體會景色的美,更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寫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體會這首詩的別樣之處。這是一首五年級下冊的送別詩,教材中前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平時積累有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些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這首不同,單單誦讀詩句,讓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壯美的夏日荷花圖,但勾連題目,濃濃送別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級初識一般送別詩的基礎上拾階而上,體會詩人表情達意的不同寫法呢?老師不僅要關注詩文,還要研讀詩人的經歷,寫作的背景,這樣文中蘊含的情學生體會時就水到渠成。
這節(jié)課是高年級的古詩教學,比較中年級,我們發(fā)現(xiàn)詩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級更進一步。作為高年級的古詩佳偶寫,老師教學的側重,已不僅僅是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獨特審美能力,感受古詩凝練的語言背后蘊藏的豐富內涵。
中高段的古詩教學,教學中如果僅僅拘泥“就句論句,就詩論詩”,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就會流于疏淺。孟子說“知人論世”,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在古詩課堂中,老師要運用“知人論詩,以詩帶詩”的方法教學。只有學生走進詩人的心境,才能讀出詩人的心聲,體會詩魂。
總之,語文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讀對文字很重要,弄明白聲韻很重要,弄明白作者的感情很重要。語文老師要做的功課應花的工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