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清
[摘 要]小學中年段的習作教學,是學生由低年段的寫話訓練過渡而來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征,有意識地選擇或者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喚醒學生的情感經驗,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習作表達朝著有序、具體、生動的目標發(fā)展。
[關鍵詞]習作 情景 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9-087
小學中段的習作教學,是學生由低年段的寫話訓練過渡而來的,學生一方面要從簡短的語言表達轉向有章法的篇章描寫,另一方面要在表達中反觀生活、思考生活。筆者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征,有意識地選擇或者創(chuàng)設典型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喚醒學生的情感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豐富情景,“導”與“作”的橋梁
情景是溝通教師習作引導和學生作文思維的橋梁。唯有豐富的情景才可以將習作指導課從原來的教師對學生的全力攙扶的局面中解救出來,讓學生通過情景找回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而有序地思考,并為具體化自己的習作表達奠定基礎。其一,豐富的情景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有話可說。其二,豐富的情景能夠激發(fā)學生想象、表達的興趣,使學生有樂可尋。其三,情景中的師生交流是自然的互動,學生情緒的表達有利于思維的活躍。基于上述事實,我們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關注習作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具體來說,學生參與的情景表演、動手實踐,教師引入的音樂渲染、多媒體等手段都有助于豐富課堂情景,為師生之間有效互動創(chuàng)建有利條件。
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五”的教學,教師首先設計了猜謎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的積極情緒被調動之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情景。
師:最近,動物園里要引進一批動物(出示動物圖片),為了讓游客更好地了解這些動物,我們準備為他們設計名片,大家愿意幫這個忙嗎?
為了強化學生對動物特點的體驗,教師特意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后向大家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覺得很有趣,參與面很廣,同時他們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來做介紹,避免了平時教師舉出范例之后學生選材千篇一律的尷尬場面。
二、深化情景,情與理的融匯
小學中段學生習作最難以實現(xiàn)的就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很多學生能夠描述出事物或者事件的本來面目,但是往往重于事件的順序、經過而忽略了情感的融合,味同嚼蠟。情景下的習作教學,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回憶事件或者物品的本來面目,更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情與理結合在一起。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習作主題是“走進植物的王國”,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植物,隨后向大家講述了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植物——沙漠胡楊。
師:在荒涼的西北戈壁灘上,生長著一種植物,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
教師深情地講完之后,將課堂引入了“我的××(植物)”的故事會,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植物。在故事情景中,學生對同伴積極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其中不乏情理交融的表達:“仙人掌其實很丑,不起眼,滿身是刺,平時很難見到它開花。但是,它一旦將根扎入土中,就不斷地汲取那里的水分,積存在自己的體內,以備將來缺水時的需要。生活中,我也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孩,但是如果我也能像它一樣積存自己將來生活所需的營養(yǎng),我想我也會變成一個堅強的人?!?/p>
三、拓寬情景,“美”與“實”的結合
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美”與“實”的結合,在美的情景中,有效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之美化為文,收獲文質兼美的作品。我們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詞匯量和表達能力來定位情景的高度,看日出不一定將眼睛盯在升起的紅日之上,看看日出時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變化會讓文章更加實在。“美”與“實”的結合,突破點就在于從大處著眼,在修飾性語言的細微處成就學生表達的功夫。
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習作《聲音》,教師首先以問題“小花貓餓了,它會怎樣叫?”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來了一場模仿秀。在模仿過程中,學生一開始都集中于動物的各種鳴叫聲中,樂此不疲。教師發(fā)現(xiàn)這樣的動向之后,很快將思路調整向自然界中的聲音。
師:大家模仿了這么多動物,它們都很單一,單一的美往往容易讓人乏味。你們能讓小鳥的叫聲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變得美起來嗎?
生:在清晨的樹林中,先有潺潺的流水聲,再有樹葉沙沙的輕響,還有鳥兒清脆的鳴叫……
顯然,將美的事物由一點拓寬向面之后,學生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具體了。
生活經驗與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對情景的創(chuàng)設,就是引了一泉生活之水來灌溉學生的思想之源,相信這個源頭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