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躍娟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為在課堂開始階段引起學生興趣之后,學生的興趣就會一直保持到課堂結束。事實上,激趣的努力應當是從課堂起始階段一直持續(xù)到課堂收尾階段的,在開端、中期、末尾三個階段的分別激趣,才能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效果。
一、從無感引向有感——課堂開端激趣的作用
所謂課前激趣的藝術,無非是在正式上課之前的三至五分鐘內,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好感。激趣藝術的兩個重要原則是內容與本節(jié)課有關系;形式與學生心靈相溝通。比較實用的方法有下述幾種。
用懸念制造興趣。比如在開始講解《孔乙己》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發(fā)問: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創(chuàng)作了數量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有誰能說出他寫過什么小說?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故鄉(xiāng)》《社戲》等小說篇名。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介紹:魯迅總共寫了三十余篇小說,有一天他的朋友孫伏園問他:你所寫的小說里面,你最喜歡的是哪篇?魯迅毫不遲疑地說:是《孔乙己》。接下來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孔乙己”這三個字,正式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這時就制造了一個懸念,學生會感受好奇:為什么作者本人最喜歡這篇小說呢?因為有了懸念,學生學習起來就會保持足夠的興趣。
用實驗制造興趣。初中語文教材里面涉及到了數量不少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文章,其中一部分文章語言平實而不加雕飾,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此時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新課導入時間進行實驗演示就能改變學生的態(tài)度,這種辦法極容易吸引學生目光,使其對實驗本身繼而對教材文本產生興趣。那么原本學生不太喜歡的文章也就會變得趣味橫生起來。
此外,學生主體參與帶動興趣;多媒體視頻資料播放衍生興趣;精彩原文引用深化興趣都是課堂初始階段的良好激趣方法,針對不同的文章,教師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以便達到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目的。
二、從興趣引向深思——課堂中期激趣的實踐
即便學生在上課起始階段發(fā)生很濃厚的興趣,而因為受到精力、課堂內容難度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興趣往往不能持續(xù)整節(jié)課的時間,在或長或短的時間之內,疲倦期隨之來臨,無視甚至反感的情緒開始產生。此時教師即應注意課堂中期激趣的實踐應用,以便保持學生興趣,并讓興趣引領學生走向對教學內容的深思。中期激趣的方法種類有很多。
通過引領想象帶動熱情。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期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使學生以想象破除課堂文本本身的有限性局限。學生的想象可以從作品中的具體形象而來,也可以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中來。比如在學習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詩時,若是詩歌主體部分教師分析完成,可以向學生發(fā)問:如果天上確實有街市,那么你認為那個街市該是什么樣呢?學生的興趣很容易便會被調動起來,紛紛用筆寫出心中的想象內容,有些學生寫成美食街、有些學生寫成古建筑群落、有些學生寫成充滿異域風情的集市,再通過學生間的交流,相信大家會對文章有更深刻的體悟。
通過繪畫增加興趣。由于生動而具體的形象遠比理性且抽象的文字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課堂中期如果學生覺得疲倦,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供繪畫機會。比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名文《岳陽樓記》之時,其中涉及到這樣的句子: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如果單純地要求學生翻譯,學生會覺得無味之極,翻譯成品也僵硬沒有美感,興趣就在一字一句的翻譯過程中消失殆盡。教師此時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幾分鐘時間繪制文中畫面,有些有繪畫天賦的同學會將原文表現(xiàn)得很美,而有些領悟力很強的同學會把原文表現(xiàn)得很全面。畫完之后,學生互相評價,各展所長,學生便很容易理解“長煙一空”的境界、理解“漁歌互答”的妙趣。畫后的討論極容易讓學生增加深入學習的興趣。
其他諸如懸念設疑、幽默用語、創(chuàng)造練習等課中激趣方法,同樣值得教師深入研究。
三、從深思生發(fā)余味——課堂末期激趣的達成
一直以來,初中語文教師對課堂結尾激趣的重視程度都非常不夠,一般僅僅是簡單總結歸納課堂教學內容而已,甚至有些教師講到哪里算哪里,下課鈴響便戛然而止,這是極不妥當的。俗語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課堂末期與開端的作用同等重要,也同樣需要藝術性的點綴。只有課堂結尾更具藝術激趣功能,學生才能體會到課堂有余不盡的味道,才能形成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下面以遷移作結和討論作結兩種方面加以說明。
遷移指的是將已經接觸過的知識內容置于全新的情境范圍中再次應用,這種結尾方法實施簡單,隨時可以應用。比如教學《出師表》一文之后,教師可以順勢提問:在本文中,諸葛亮所提出的諫言與《鄒忌諷齊王納諫》里面鄒忌所提出的諫言有無相似之處,鄒忌提出了什么建議(用《出師表》里面的詞語回答)?另外,也可以向學生提問:諸葛亮所提出的諫言對我們有什么現(xiàn)實啟示?這種縱向與既往知識、橫向與生活實際的遷移,讓學生能夠在教材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思維的訓練,從而產生一種教材具有無窮味道的感覺。
課堂討論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范圍極廣,也容易產生直接的教學成果,它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運用小組模式,根據某個知識點展開的相互啟發(fā)過程。在課堂將要結束時展開討論是比較新穎的模式,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學生的疲倦心理迅速消失,還可以將課堂氣氛帶到一個新的層面。
激發(fā)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何止千萬,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同樣也有其不足,實踐應用中,教師不能刻板地固定采取某種方法,而是要因時(課堂時間)而變、因事(教學內容)而變、因人(學生情況)而變,隨機選擇一種或者幾種方法,讓學生迅速達到興奮狀態(tài)。
(作者單位:海安縣雙樓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