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生物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通過對課堂教學藝術的變通,從“重教”轉為重視學生的“發(fā)現”過程,引導中學生在生物的海洋里遨游,在生物世界里成長。
關鍵詞: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學習方法 發(fā)現過程
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漸走向成熟,但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滯后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把握住初中生的心理組織初中生物教學,是構建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無止境,在知識的海洋里,有很多是初中生樂于探索的知識,當他們不經意地步入一個全新空間,里面充滿健康、積極和富有樂趣的內容,那么,這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樂于去未知世界探索新知,發(fā)現能夠使他們健康成長的養(yǎng)分。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發(fā)現過程”、提取過程并將其轉化成為一種教學資源,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一、重視課堂“發(fā)現過程”,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課堂上產生的知識客觀、全面,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側重“教”而忽略“學”,這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難以發(fā)現學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新課改下,教師要轉變理念,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落實新課改要求,以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為教學思想,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現過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1]。
如“食品保存”一課,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食物變質腐敗的原因,并掌握食品保存的科學方法。對于教學的組織,筆者的做法是將課堂劃分為數個“小節(jié)”,每個小節(jié)提取一個新知識,簡單講解后組織學生討論,并結合生活舉例,最后進行總結,并細致剖析知識的結構,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組織方法有利于讓學生發(fā)現一些與知識相關的新線索,而發(fā)現的過程即是分解并掌握知識的過程。例如:
第一個討論課題:食物變質腐敗的原因。
教師講解: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現食物因保存不當而變質,那么,變質的原因是什么?怎樣保存才能延緩食物的變質呢?
師生討論:食物變質前的狀態(tài),是怎樣保存的,變質后成了什么樣子?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食物變質現象進行舉例,而這一過程是學生發(fā)現知識的重要過程。對于學生舉出的一些例子,如:西瓜放在冰箱里也會變質,教師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出“變質前是否吃過”、“西瓜是否切開”、“切開的西瓜暴露在空氣中有多長時間”等重點話題。
小結:天氣炎熱時微生物大量滋生,富含水分的水果比其他食物更容易變質,即便進行冷凍處理,也很難抵抗微生物的侵襲,而這正是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
教師詳解:微生物是一種微小的細菌、病菌或真菌,微生物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為簡單的有機物或無機物,即人們常說的“發(fā)酵”,而“發(fā)酵”是食物變質腐敗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如此,通過這樣的課堂組織方法,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發(fā)現未知或新知的機會,而且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發(fā)掘生活寶庫,重視學生的課外“發(fā)現過程”
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無處不在,即便是肉眼看不到的密閉空間,也會有生物存在,因此,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活是一座巨大的匯集了全部生物知識的寶庫,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生物現象,使他們發(fā)現和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發(fā)現生物學的魅力,是教師的重要責任。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重視帶領學生發(fā)掘生活寶庫,與學生共同開展課外探索活動。在大自然中,引導學生觀察生物的生長和死亡,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軌跡,運用所學知識揭開自然生物的秘密,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的本源[2]。如“生物的分類”一課,該課講述的是生物的不同種類,如果將知識僅在課堂上呈現,則學生學到的只能是一些概念和理論。而通過帶領學生去課外探索自然生物,會使學生對生物的分類有更客觀的了解,如此,則很好地鞏固了學生學到的知識。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邊學習,邊將通過課外探索所得到的心得和感悟與課堂知識相比較、印證,最后寫出課堂總結;最后,以學生的課堂總結報告為依據,利用周末時間,為學生布置自主課外探索任務。如“千姿百態(tài)的動物世界”一課,結合課時安排,在課前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在自然界觀察動物的種類和形態(tài),寫出總結;繼而在課堂上結合本課的教育目標,提取相關知識;課后布置課外探索任務:將不同的動物分類,每個類目下列舉幾個代表性動物;觀察、記錄一些代表性動物的形態(tài)、習性和生長環(huán)境;結合觀察和研究,分析幾種動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總結一下,為什么我們要保護動物,列舉幾種保護它們的方法。
如此,通過這種探索方式,可有效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思維,同時提高學生探索能力,使學生發(fā)現生物的奇妙,感知生物世界的魅力,最終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薛二偉.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J].信息教研周刊,2013(3):12.
[2]孔祥燕.如何開展初中生物的課外科技活動[J].神州,2014(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