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作者有著不同的人生際遇,有著不同的精神追求。對于作者所誕生的經(jīng)典,應當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在古詩文閱讀感悟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定的知人論世的前提下學習,是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
關鍵詞: 知人論世 古詩文閱讀 教學策略
筆者任教初中語文發(fā)現(xiàn),古詩文的閱讀感悟比起現(xiàn)代文要困難得多,這困難不僅僅建立在古詩文的文言字眼的不理解上,還建立在學生對文本作者的多個方面的不熟悉上。這必然就引起我們的思考,古詩文教學必須注重古詩文作者本身相關資源的搜集。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古詩文的閱讀感悟錦上添花。如何形成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筆者在這樣的幾個方面引領學生進行實踐。
一、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需借鑒其他學科資源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內(nèi)容相當豐富,有描寫祖國壯麗山川的,有描寫人間真情的,有敘述人際事理的,有議論國家大事的。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充分意義地感悟,著實具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比較理想地借鑒其他學科課程的資源,讓跨學科課程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整合,形成一定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實現(xiàn)真實意義上的知人論世的古詩文的閱讀感悟。筆者感到可借鑒的學科課程是比較多的,歷史課程可以借鑒,地理課程可以借鑒,就是數(shù)學、生物、化學課程也有可以借鑒的地方。譬如教學《詩經(jīng)》中的作品《蒹葭》,教學這首詩必須建立學生情感態(tài)度,提升學生對美的語言和美的情感的認知與感受。但如果對作品中的蒹葭沒有比較清楚的熟識,學生就很難深入感悟。所以,在教學時,在學生已經(jīng)知曉詩歌之大概意思的基礎上,借鑒相關的植物常識,讓學生知曉蒹葭是飄零之物,隨風而蕩,最終止于其根。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一植物,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極力鋪陳?學生便由蒹葭這種植物的具體特征,猜測出詩人之身世可能。詩人作詩時其心緒肯定是縹緲恍惚、若有若無的,最終還牽掛在相思之情上,學生則比較理想地揣摩出詩人虛幻而無形,不可捉摸的相思之情方面的胸襟。這種憑借其他學科課程資源的知人論世在歷史課程上應當是最多見的。詩人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能創(chuàng)作出怎樣的詩歌。
二、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需強化學生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不僅是引領學生精神意義上的成長,而且是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證。作為語文學科課程的學習,作為閱讀感悟乃至比較創(chuàng)新意義上的感悟,離開了課外閱讀的支撐,創(chuàng)新閱讀就根本無從談起。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個對諸葛亮根本一竅不通的人,怎么感悟《出師表》的真實意義。所以,在古詩文的閱讀感悟中,學生要進行大量課外閱讀。追求學生的課外閱讀,評價課外閱讀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竊以為功應當用在平時,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臨時抱佛腳。我們千萬不能為了利用一定的常識知人論世而比較暫時性地閱讀課外讀物。因為暫時性的閱讀學生不能得到比較理想意義上的積淀,不容易獲取比較深刻的認識,對古詩文的閱讀感悟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促進效果。正如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先生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之心,《出師表》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不是學生憑著文本之語言文字所能夠感悟出來的。在教學前,筆者先通過一定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如對諸葛孔明輔佐兩朝的特殊歷史,對后世劉禪的為政情形,對古代君臣之間納諫所可能遭到的不測,對相關文人大家對《出師表》、諸葛亮的評價,對諸葛亮所處特殊年代的戰(zhàn)爭歷史現(xiàn)實,等等。學生多從課外閱讀中進行了比較理想的表達。學生在這樣的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學習《出師表》就顯得比較輕松自然,感悟顯得比較深刻透徹,諸葛亮的為人在學生的心目中顯得更加豐滿和光輝。
三、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需引領學生充分積累
古詩文之作者,上下幾千年,縱橫數(shù)萬里,初中學生所掌握的能有幾何?不是學生少閱讀,而是學生年齡小,涉獵的范圍不廣、感悟不深。教師必須或者所能做的是什么?引領學生進行充分積累。讓學生進行比較意義上的充分積累,切不可以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為代價,應當以比較巧妙的形式,靈活機動地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動,達到積累的目的。對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積累,竊以為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之間進行的激烈爭辯容易在學生的心靈烙下比較深刻的印記。因此,平時,筆者這樣做:每學習一些古詩文,首先在學習前,向學生推薦比較廣泛的古詩文閱讀材料,如學習《蒹葭》,就讓學生閱讀相關的《詩經(jīng)》中的其他作品,就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雖然學生不可能完全感悟《詩經(jīng)》中的其他作品之內(nèi)容,但對《詩經(jīng)》中的其他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之相同有著比較深刻的領悟。雖然學生還不完全領悟《詩經(jīng)》中的“賦、比、興”之相關術語和相關作用,但業(yè)已開始意識到這就是《詩經(jīng)》所共有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當時或許就流行著這樣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教學司馬遷的《陳涉世家》時就及早讓學生閱讀《史記》中的相關篇目,學生從《史記》的相關篇目中,大略了解到司馬遷的用筆特色。讓學生閱讀比較豐富的相關司馬遷的資料,尤其是歷史教材對司馬遷所處時代的介紹和陳勝吳廣所處時代的歷史現(xiàn)實,學生有了如此多元資料的積累,對作者、對作品都有了比較充實意義上的感悟。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需引領學生充分積累是一條比較現(xiàn)實意義上的教學原則,需切實予以遵循。
知人論世的古詩文閱讀感悟,不是新鮮的話題,平時大家運用較多。筆者認為比較科學而合理地運用努力,不但是簡單意義上的促進學生閱讀感悟教材文本,而且是習慣的養(yǎng)成和意志的磨煉。教師必須樂而為之。
參考文獻:
[1]蔣曉麗.感悟意象品典故.知人論世明詩情——學會把握詩歌的情感[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4.
[2]游挺福.蕩起詩詞雙槳暢游古典詩海[J].讀寫算:教研版,2012.
[3]萬彥芳.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J].世界華商經(jīng)濟年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