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琴 吳正英
摘 要: ??思{作為意識流文學大師,在《喧嘩與騷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意識流手法,并運用有限的視角,使小說中四個獨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現實,因而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現實中。時間在這里由一種特殊的形式呈現,過去、現在、將來交織在一起,使小說充滿了“不確定性”。主人公、情節(jié)、語言和主題的“不確定性”使文本隱含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和后現代主義的特征。
關鍵詞: 《喧嘩與騷動》 后現代主義 不確定性
后現代性體現的是一種思想風格,它置疑理性、真理、客觀和統(tǒng)一性等傳統(tǒng)的經典概念,否定宏大敘事和終極性解釋,推崇非本質主義、非理性主義和非中心主義,認為世界是偶然性、多樣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隨意堆砌,人們對精神上的空虛與困惑,人生觀和世界觀異變?yōu)閼岩芍髁x、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思{的《喧嘩與騷動》后現代性解讀有利于我們直觀地了解后現代性特征,深層次地把握小說文本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
一、《喧嘩與騷動》主人公的后現代性
《喧嘩與騷動》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是在文中沒有十分清晰特定的主人公。盡管康普生家族本身一部分符合悲劇主人公的經典定義——他雖然曾經地位顯赫,但是擁有走向毀滅的性格缺陷。然而,典型的悲劇主人公,經歷了認識錯誤并承認錯誤的過程[1],而康普生家族所有子女卻沒有經歷這一過程。有些評論家認為班吉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因為他客觀地敘述并見證了小說中的主要事件,小說題目本身更多地直指他。如果從哪個人物影響更大的角度來說,那么我認為凱蒂毫無疑問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為可以說,其他人物都圍繞著她在寫。在全篇的獨白世界里,作者代替她說話,使主人公失去自主地位,不僅從“自己眼中的我”,而且從“他人眼中之我”,進行雙向的藝術思考,使主人公不可替代,不被物化,從而突出主人公的“獨立性、內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論定性”。
二、《喧嘩與騷動》情節(jié)不確定性的后現代性
??思{在《喧嘩與騷動》中,拋棄傳統(tǒng)小說的連貫、邏輯和有機,運用錯綜復雜的心理時間敘事事件情節(jié),讓過去與現在縱橫交織,難以分辨。巴赫金認為:“對話實際上可能在小說的任何組成部分,任何內在和外在的因素,比如不同人物性格、視角、事件、時間、地點等等之間進行。正是這種對話使得小說變得‘不規(guī)則’和難以確定”,“它造成了復調小說本質上的不確定性”[2]。
三、《喧嘩與騷動》主題的后現代性
??思{作為意識流文學大師,使四個獨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現實世界,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現實中,使小說涉及政治、歷史、宗教、社會倫理和婚姻等,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認識,挖掘出不同的主題。這種主題的不確定性,給了讀者很大的理解空間,讓讀者無限地想象、推理和探索,例如,我們可以演繹出這些主題:批判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對“人性美”的毀滅;歌頌黑人的精神美;南方貴族價值體系的土崩瓦解;反對奴隸制和種族偏見等。
四、《喧嘩與騷動》語言的后現代性
后現代主義作家認為文本是語言的游戲,注重語言風格的變化,凸顯語言上的不確定性?!缎鷩W與騷動》就具有典型的語言不確定性,這正是福克納高超寫作技巧的表現,真正藝術地表達了文本中不同敘述者的內心世界。在小說的第一部分(班吉部分)中,福克納的語言風格是簡單的。然而,在轉向描寫昆丁復雜的心理時,他所使用的語言風格迥異。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發(fā)現他所使用的是長而復雜、難以理解的句子。要表達昆丁自殺前的意識活動,即他那腦海里涌動而無法說出來的語言不得不讓??思{下一番工夫。在杰生這一部分,??思{使用了既不同于班吉,更不同于昆丁的語言體。他的語言簡約而口語化,就像是在與人交流,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對于善良的迪爾西,??思{精心使用了一種安靜而客觀的風格。
五、結語
??思{作為成功的作家,有著自己的風格,這是他藝術獨創(chuàng)性的集中表現,也是他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標志[3]。通過對《喧嘩與騷動》小說的文本細讀,我們對小說中后現代性的種種“不確定性”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如此一部不打算提供任何趨向性結論的小說,無不傳達出無處不在的感受、蓄意混淆的效果,要求敘述者與讀者共同努力,以求獲得文本中不確定的傷感。這也許是不確定性所具有的文學魅力。??思{通過小說的種種不確性向我們展示了整個后現代的精神危機和人文困惑。他對傳統(tǒng)小說封閉、意義及結構形式的大膽突破與創(chuàng)新,無不體現了后現代精神。
參考文獻:
[1]湯學智.80年代后現代主義尋蹤[J].文藝評論,1998(6).
2]Hassan,Ihab.The Postmode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126.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c].巴赫金文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