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紅
摘 要: 本文闡述了開展英語故事教學面臨的困境,提出在社團活動課中開展英語故事教學的優(yōu)勢,并通過實例探討如何在社團活動課中開展英語故事教學。
關鍵詞: 英語故事教學 困境 社團活動課
故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傳承,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故事的美不僅體現(xiàn)于語言,更體現(xiàn)于故事蘊含的意義。因此,故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語言學習材料,更能有效地促進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豐富兒童的情感和想象力。
英語故事教學法就是充分運用了故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情境,掌握必要的英語詞匯、句型、語法與文化等,并使學生在合作與分享中學會交流、學會思維、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成長。英語故事教學法自實施以來,不僅受到學生的歡迎,而且備受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關注。某些教學工作者及研究人員對英語故事教學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王建平在《基于故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從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師作用三個方面著重介紹了做好英語故事教學的實踐經驗;王林鋒,靳玉樂在《走進“故事中心”英語教學》中詳細闡述了“故事中心”英語教學的內涵,讓廣大一線教師對英語故事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陳琴琴和張文華,王朝分別和大家分享了在低年級和高年級開展英語故事教學的成功經驗。
然而故事教學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如本地區(qū)所使用的教材是否適用于開展故事教學;學生程度水平是否適合于開展故事教學(筆者閱讀的有關故事教學文章作者大部分是一些大城市的教育工作者);教學課時是否足夠開展故事教學等因素。筆者所處城市屬于三線弱城市,學生和家長對英語學習還不太重視。使用的教材是《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該教材大部分是對話教學,沒有專門故事板塊教學。學校功課表安排每周兩課時,但學?;顒佣啵洺_課,因此課時量少,課程任務重,任課教師經常為完不成教學任務而愁眉苦臉。
因此,筆者另辟蹊徑,充分利用學校社團活動這塊自由地開展英語故事教學。
一、在學校社團活動課中開展故事教學的優(yōu)勢
什么是社團?社團是各種群眾性組織的總稱。學校社團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愛好的學生,在學校引導下而組成的一種互益組織。社團組織成員組織的原則,往往是以各社團人員的興趣為中心,所以有的社團有時稱“××興趣小組”。興趣小組和社團相比,社團應該說更具規(guī)范性,組織的要求更嚴密,活動更具開放性,等等。
英語社團是由那些對英語學習有特別的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組成。利用英語社團來開展英語故事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勢。
1.社團成員對英語學習有濃厚興趣,這是開展英語故事教學的前提。
2.社團成員英語基礎好,學生程度相當,這是開展英語故事教學的有利條件。
3.社團活動時間有保證(一周兩節(jié)課),老師自主安排教學內容,沒有繁重教學任務,這是開展故事教學的有力保障。
二、在社團活動課中開展故事教學的嘗試
筆者以所任教的年級(三年級)為例,談談如何在社團活動課中開展故事教學。
1.組建英語社團
新學期伊始,老師開始著手組建英語社團。以年級為單位,由學生自愿報名,老師對報名學生進行面試,對符合條件的學生吸納為社團成員,每個社團人數(shù)三十個左右。
2.確定教學內容
老師要求每個社團成員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向老師提供一個自己喜歡的英語故事,老師再從學生提供的故事中選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征、適合開展故事教學的英語故事作為本學期的教學素材。
3.故事教學活動設計
故事教學從課型上看屬于閱讀教學。而閱讀教學有其一般認定的過程和適用的技能(馬劍輝,2008)。就故事教學步驟而言,目前人們普遍認同“故事前—故事中—故事后”三步教學模式。
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在開展故事教學的過程中相應的活動設計。英語故事“We are friends.”講述的是一只小烏龜因為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有朋友很傷心。后來它遇到了小鳥、小兔、小猴,它們都邀請小烏龜一起玩,可是小烏龜不會飛,不會跳,不會爬樹。最后來了一只小鴨子,小鴨子邀請它一起游泳,小烏龜終于找到朋友,變得很開心。故事雖然短小卻充滿趣味性,而且寓意深刻,很適合三年級小學生。
(1)故事前活動設計
由于三年級是學習英語初始年級,學生知識儲備較少,因此故事前向學生播放一首英語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作為熱身,通過演唱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到朋友在一起的快樂,在歌曲中認識新單詞“friends”,從而引出故事。
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筆者用課件向學生呈現(xiàn)故事中小烏龜在哭泣的圖片,提問學生:“Why is Tommy crying?”并加上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圖片內容,讓學生猜測故事內容(可以用漢語表達)。
(2)故事中活動設計
故事教學應遵循“整進整出”原則,即整體輸入—理解學習—整體輸出。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完整的語篇,學生在一個“自然、真實、完整”的情境中學習“完整的語言”,將能交際和意義理解作為語言學習的重點,然后從語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并由此建構意義。故事中活動一般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整體理解故事、深入理解故事、讀故事。
①整體理解故事環(huán)節(jié)指的是先整體呈現(xiàn)故事,讓學生感知故事,把握故事大意。筆者通過故事前讓學生猜測故事,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之后,趁熱打鐵,告訴學生:欲知謎底,請聽故事。于是播放故事視頻,整體輸入故事內容,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對故事有初步了解。在學生聽故事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找出故事中出現(xiàn)的動物。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聽故事,效果更顯著。
②深入理解故事環(huán)節(jié)是要師生共同進行的。老師帶著學生聽,帶著學生讀,帶著學生演,體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這一環(huán)節(jié)要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體驗故事人物的情感,收獲學習故事、運用語言的樂趣。為了降低理解難度,筆者把故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故事開頭:
Tommy is a turtle.
He has no daddy,no mummy and no friends.
He is crying.
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聽故事的第一段,并回答問題:Why is Tommy crying?(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筆者只播放錄音。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由三個段落組成。
A bird comes.
She says:“I can fly.Let’s fly!”
Tommy says:“No,no,I can’t fly!”
A rabbit comes.
He says:“I can jump.Let’s jump!”
Tommy says:“No,no.I can’t jump!”
A monkey comes.
He says:“I can climb the tree.
Let’s climb the tree!”
Tommy says: “ No, no. I can’t climb the tree!”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筆者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自主閱讀,互相幫助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生詞,也可以向老師提問,并利用插圖幫助理解故事。為了檢驗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情況,筆者把這三幅圖順序打亂,讓學生扮演圖中小動物,給圖片配音。老師在檢查學生閱讀效果的同時相機教學新詞,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生詞,體驗運用語言的樂趣。
第三部分為故事的結尾。
A duck comes.
He says: “I can swim. Let’s swim!”
Tommy smiles: “ We are friends!”
這一部分由師生一起來閱讀。特別是最后一句話,老師帶著全班學生一起高興大聲說出:We are friends!故事達到高潮,學生為Tommy能找到好朋友感到由衷的高興。筆者還請學生分享了從這個故事中領悟了什么道理,體驗故事人物的情感,收獲了學習的樂趣。
③讀故事。課標在一級目標說唱描述中要求學生能根據錄音模仿說話。因此讓學生通過聽錄音,模仿跟讀故事,既是課標提出的要求,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認真傾聽的習慣。學生在跟讀故事中再次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感受語言的魅力,深入領會故事,理解故事。
(3)故事后活動設計
閱讀完故事后就是輸出環(huán)節(jié),通常有以下活動形式:復述故事、表演故事、續(xù)編故事、改編故事等,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并結合故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
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復述故事和表演故事的形式。為了檢驗全班學生是否基本掌握故事內容,由老師帶領全體學生復述故事,老師利用板書為學生提供圖片及語言支架。接著把學生分成五人小組,每個學生分別扮演一個角色,帶上動物頭飾,配合動作,先在小組內練習,最后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队⒄Z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在個體和合作的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語言與思維能力,并在展示活動中感受成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筆者在社團活動課中開展故事教學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如何更好地開展故事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但開展故事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開展故事教學尋找一片沃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文華,王朝.小學高年級故事教學活動設計例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10):11-15.
[3]陳琴琴.小學低年級故事閱讀教學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1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