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寒
一張轉臺,一把推子,舀一勺面糊,磕上雞蛋,涂刷醬料,鋪好薄脆或者油條,撒滿蔥花,三兩下折好,熱騰騰香噴噴的煎餅果子就做好了。熟練的攤主動作流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有的一天可做幾百份。經典小食煎餅果子是很多北方食客的心頭好,甚至是從小到大的迷戀。
小生意,大學問。別看只是賣一張煎餅果子,坊間很多段子說,都市白領賺得不如賣煎餅果子多,更有傳聞說某某寫字樓下小攤主賣煎餅果子在北京三環(huán)買房,很多人議論起這事一臉艷羨,一邊吐槽知識分子勞動力日益廉價,一邊嘖嘖羨慕傳說中的“成功者”。那為什么不見他們放棄自己的工作,也加入到賣煎餅果子的大軍中去呢?這事聊起來倒是很有意思。
曾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按北京白領月收入6000元計算,開在寫字樓下的煎餅果子小攤,除去每個月至少1000元的鋪位費,按一份加雞蛋的煎餅果子4元計算,除去原料和煤氣,每個煎餅果子約賺2元。要賺到7000元,攤主每個月必須賣出3500個煎餅果子,約合每天120個。如果每天只靠早晨8至9點這一個小時,那么每分鐘要賣2個煎餅果子,才能賺到和普通白領一樣多。有位“煎餅姐”曾因每30秒做出一個煎餅果子上了新聞,也就是說,普通煎餅果子選手很難達到每分鐘做完2個煎餅。這樣看來,即使要達到和普通白領收入齊平尚且不是易事,更別論在北京買房這種白領都不敢輕易動念的事情了。
為什么依然有這么多人在口口相傳煎餅果子攤主收入“秒殺”白領、在北京買房的事情呢?無非是因為他們在等待心儀煎餅時被那紅火的排隊場面震撼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賣煎餅果子當然也能賣出行業(yè)翹楚。比如西城區(qū)萬明路上的龐記煎餅,早上7點之前就已經開始排起長隊,有人會為了一個煎餅早起走三個街區(qū),有人一口氣買8個,還有人吃煎餅果子十幾年來,只認這一家。
“我陪婆婆去醫(yī)院看病,旁邊就是‘龐記’,每次去必買,今兒路過怎么能錯過呢?現(xiàn)在還是和從前一樣,每次去都得排隊。除了煎餅的厚度不同,他家的味道和我記憶中的一模一樣,還是那么好吃。由于挨著醫(yī)院,停車場車位較少,最好不要開車去買,我就是為了吃口煎餅,冒著貼條的風險,把車扔馬路邊了!”龐記煎餅多年的老主顧宋女士說起這家煎餅滔滔不絕,為了吃上一口煎餅,可謂費盡周折卻又樂此不疲。
顯而易見,無論做什么,如果能像這家煎餅店的店主夫婦一樣堅持上十幾年,在北京買房也是游刃有余的。但恒心、毅力和技術,并非人人都能擁有。普通的小攤販大多因為客源和技術問題而選擇多樣化經營,在金臺路地鐵站出口,有一對早點母子檔,經營雞蛋灌餅、煎餅果子、豆?jié){和粥類等品種,每天凌晨2點就要起床準備食材,5點半左右出攤,一直持續(xù)到中午11點。如此大的勞動強度,每天安穩(wěn)坐在寫字樓辦公室的白領們大抵是承受不來的。
既然不想吃苦受累,經受風吹雨打,那么又何須總是酸溜溜地自嘲比不過賣煎餅果子的?論年限,拼不過老字號;拼辛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有人要說現(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時代,講究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互聯(lián)網意識,君不見,早就有時尚新寵煎餅果子品牌“黃太吉”在北京遍地開花,成功立足。當然,這屬于創(chuàng)業(yè)領域,就暫且不表了。所以,話雖喊得響,卻不見有人真的動,歸根到底還是心態(tài)不正,只想得利,不想辛苦;只想好處,不想付出。只會酸溜溜喊當白領不如賣煎餅果子的人最終也不會有什么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