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
因為曾在紙媒發(fā)表過有關拖延癥的文章,我被邀請去電視臺的一個節(jié)目談談拖延癥這個話題。這個節(jié)目的主要收視人群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平時討論的都是中醫(yī)養(yǎng)生和氣功之類的話題。
接受邀請的時候,我好奇地問她:“你們的節(jié)目不是播放給老頭老太看的嗎?他們?yōu)槭裁磿P心拖延癥?。俊?/p>
她說:“哎呀,你想這么多干嘛!”
當我問她具體要講什么內容時,她說:“你就隨便說吧?!?/p>
約定那天下午錄節(jié)目,早上她才把節(jié)目策劃和采訪提綱發(fā)給我。
在表達完對她這種工作態(tài)度的欣賞后,我開玩笑地問她:“你應該有拖延癥吧?”
“當然有啦?!彼戳宋乙谎?,“你沒有拖延癥嗎?”
我想了想,說:“有的?!?/p>
我發(fā)現,當我們討論拖延癥時,其實是在討論兩種不同的概念:作為心理問題的拖延癥和作為社會現象的拖延癥。
作為心理問題的拖延癥是沉重的話題。它常常根植于患者童年的挫折和創(chuàng)傷經歷,也體現了患者種種無法適應現實的不合理信念。它常常和焦慮、抑郁、成癮、孤立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相伴相生。這些心理問題遠比“拖延”嚴重,以至于當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大夫對來訪者的問題做診斷時,都會忽略相對較輕的拖延問題。它像層密密麻麻的網,把患者包裹其中,讓其艱于呼吸,難以掙扎。
作為社會現象的拖延癥則相對要輕松一些,以至于當你打趣別人有“拖延癥”時,還能引得對方的會心一笑。我們所處的時代,人人都有很多目標和欲望,壓力都很大。想要的東西多了,時間就不再是用來度過和享受的了,而是成為了完成目標的工具和資源。當我們沒有“用好”時間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像個敗家子。
此外,細碎的社會分工經常逼迫我們去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全然不顧我們能否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尋找到意義和價值。當我們對這些事情產生本能的抗拒時,我們不會覺得是這些事情有問題,而是覺得是自己有問題。還有些時候,事情是我們自己想做的,目標也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但目標實在太遠,大腦和身體經常不聽使喚,偷懶溜號。這時,直接說“懶”太粗俗,而說“拖延癥”則文雅多了。
因而,作為社會現象的拖延癥,既是人類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人類固有的意志力缺陷的產物,自然人人都有。
現在社會已經形成了與拖延癥“戰(zhàn)斗”的風氣,就好像拖延癥是妨礙我們前進的終極敵人。各種“戰(zhàn)拖”的書籍和組織層出不窮。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拖延癥的成因,就會以一種更加寬容和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它,就像看待我們人生的其他諸多限制和不完美。
我們需要接納這些不完美,學習和這些不完美相處,并在其中尋找到我們獨特的幸福之道。對于拖延癥,我們也需要放下那種急著改變的緊迫心態(tài),試著像了解一個朋友那樣了解拖延癥。因為無論你理不理它,它總會在那里。即使我們要改變,和拖延癥“再見”也比“戰(zhàn)斗”更為貼切。
對付拖延癥,我們不必經歷一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斗后把它打翻在地,跟它友好地分手便是。畢竟我們最終的目標并不是克服拖延癥,而是能把事情完成,還能感到幸福。這么一想,我們能做的事就多了。
也許有人會說,拖延癥反映了人類固有的意志力缺陷、方法不當或者組織結構的不完善。但在這種缺陷的背后,更深刻的情緒感受同樣不能被忽視。希望和恐懼、夢想和現實、自我超越和自我懷疑……在一對對矛盾中掙扎著等待突破的人性,正是我們努力尋找的,和世界、和自己的相處之道,而這條道路,最終還是會指向我們自己獨有的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