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廣州區(qū)伯在長沙嫖娼被曝光了,媒體興奮起來:區(qū)伯嫖娼了嗎,那么多嫖娼為何只抓區(qū)伯,抓了那么多嫖娼為何只公布區(qū)伯,如此等等,表面還挺客氣,叫“疑點重重”。
疑點自然是有,就算把事情和盤托出,都難保疑點就不重重,何況現(xiàn)在事情并沒有和盤托出呢?而且和盤托出,能消除一些疑點,還可能生出新的疑點:就一個老人嫖了娼,你為什么要和盤托出,細節(jié)畢現(xiàn),有必要嗎,合適嗎,陰謀搞臭區(qū)伯嗎……總之,捉了區(qū)伯的嫖娼,疑點幾乎就注定要重重了。
這是質疑的藝術,否定的藝術。
需要介紹一下區(qū)伯是誰。區(qū)伯是廣州著名的公車私用舉報人,專與公車私用過不去。這是一件好事。一碼歸一碼,區(qū)伯嫖娼了,不影響他死嗑公車私用的正義性。
其實,如果媒體事事都是像區(qū)伯這樣生疑,我也會覺得沒什么,重要的是很多時候,媒體并不如此生疑。有不少明星吸毒嫖娼被捉了,媒體也非常興奮,方向不是某人被捉疑點重重,而是繪聲繪色地去發(fā)掘細節(jié),沒有說疑點重重,好像警方捉得都很準、事實和程序都無懈可擊。官員的吸毒嫖娼通奸之類事情,一旦事發(fā),同樣沒有誰說疑點重重,而是大曝或有或無的料,甚至強無為有。湖北天門張二江,媒體定為“情婦108將”,都是事實嗎?反正直到現(xiàn)在,張二江已經出獄,仍在就此喊冤,但沒有人在意了。
如果按照“疑點重重”來考慮問題,那真的可以說無處不可疑。那樣一來,警察干脆就不能捉嫖娼了,捉了誰都是陰謀。有些貪官、明星,被捉到什么事情,可能就是這樣想的,他不怪自己不對,而是怪大家都這樣,憑什么捉我,誰跟我有過節(jié),誰在打擊報復?;蛘呤钦J為自己運氣不好,倒了霉。但放在像區(qū)伯這樣的人身上,媒體連運氣不好都不怪了,干脆就從舉報開始,無不涉嫌陰謀,或者選擇性執(zhí)法。
陰謀有或者沒有,選擇性執(zhí)法存在不存在,我難以判斷。從應該更好地監(jiān)督權力來說,質疑權力部門,沒有問題;從舉證責任來說,權力部門有必要公開更多情況,也理所應當。但媒體的選擇性質疑,仍然是一個問題。若論公眾人物,區(qū)伯因舉報公車私用成為名人,也是公眾人物。若說監(jiān)督權力,明星與官員被捉,同樣面對權力。為何媒體此處質疑而彼處不質疑,此處無所不疑而彼處無一質疑?媒體是第四權力,自身也有濫用的可能,這種選擇性質疑是不是媒體權力的濫用,媒體自身由誰來監(jiān)督?
去年,一些網站推送了一種觀點,認為要“正確把握反腐與改革之間的關系”,“反腐是手段,改革是目的”,“從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角度出發(fā),當然應該有貪必反。但從改革大局出發(fā),在現(xiàn)階段‘有貪必反’卻未必是最優(yōu)策略”,“應該從‘有貪必反’轉向以改革為導向的‘選擇性反腐’”,“對積極推動改革的官員應該降低反腐力度,對阻撓改革的官員應該加大反腐力度”,“在反腐時優(yōu)先‘關照’那些阻撓改革的官員;對落馬的官員,要多宣傳其拖延和阻撓改革的具體表現(xiàn)”。
“反腐是手段,改革是目的”,這是何種邏輯?如果改革成了目的,那人是什么,社會和國家又是什么?更奇怪的是手段針對不同人的選擇性使用已經直接宣告,這簡直就是陽謀了吧,夠厚顏,反腐又能反出什么來呢?這樣的觀點可以在媒體上得到推送,媒體的“選擇性”體現(xiàn)當然也是很充分的。媒體一直在抨擊“選擇性執(zhí)法”,自身卻在進行“選擇性質疑”,還在推送“選擇性反腐”的獻策,媒體還好意思拿公器自表?
媒體到底是要堅守公平正義,還是在推行區(qū)別對待呢?誰應當作為寵兒加以特保,誰應該作為棄兒被拋棄出來?這可能不是陰謀論,但算不算固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