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
張雄:報道面前讀者的體驗比作者重要。不過寫完稿之后作者也變成了讀者,他認為遲子建訪談(本刊第433期《遲子建?慣于長冬》)的作者下次不得不面臨書面采訪時應(yīng)該會多點信心。話說回來這事還是看運氣,也就是訪談對象的認真程度決定筆談質(zhì)量。至于哪類人適合這種形式,朋友圈里有個同行說得好,作家玩的就是筆談。
鄧郁:老老實實問就好了啊。有時候往往是這種對象更會仔細思考,比如作家、學者。觀點以外的部分,只能靠外圍來補白。我也有過,收到筆答之后,說可以針對里頭的問題,不明之處,再電話聊聊可以嗎?你和他的郵件交流也不止于一封,只要有touch,就有各種讓對方了解和接受的可能。總之還是要問到對方心里去,不因為是筆訪就故作深沉。
張蕾:與影子作戰(zhàn),就是采訪對象在那里,有基本的形狀和框架,但你又看不真切,更是摸他不著的感覺。想太多了不好,想太周全了也不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