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
如今,斛氏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等地區(qū)。圖為斛律光墓地,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家莊斛冢村,這里也是斛氏后人尋根訪祖的重要地點。
盡管斛(hú)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目前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卻未列入百家姓前3000位,在中國臺灣也無記載——鮮為人知的是,數(shù)百年前的斛姓人是洛陽與朔州地區(qū)的名門望族,影響比現(xiàn)在要大很多。
秦朝時,李斯用裝量糧食、酒的器具——斛為名,設置了一個官職“斛者”,專門掌管糧倉的出入,這個官職一直沿用到漢朝,在《前漢書·律歷志》中有記載。做過斛者的官員后裔中,有一些人直接就用先祖的官職為姓氏,叫做“斛氏”,一直相傳至今。
不過,斛姓最大的來源,卻是南北朝時期的游牧民族。當時游牧民族南下,在北方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他們建立了一系列強大的政權(quán),斛姓人的祖先,正是這些游牧民族中的斛斯部落、斛律部落。
“斛斯”是鮮卑族對終南山的尊稱,有一支鮮卑族人遷居終南山一帶后,被稱為“斛斯部落”,后漢化簡稱為“斛氏”;而斛律部落原是敕勒族的一個支系,族人身材魁梧,個性粗猛,其部落首領倍侯利更是驍勇善戰(zhàn),經(jīng)常帶領族人南征北伐,后被北齊皇帝招安,封以田地,整個部落便改姓為“斛”。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斛姓族人,當屬斛律金。公元546年,東魏軍隊統(tǒng)帥高歡和西魏交戰(zhàn),東魏軍隊久攻不下,士兵傷亡慘重,而此時又謠傳主帥高歡在戰(zhàn)亂中被箭射死,軍心大亂。幸得斛律金及時穩(wěn)住陣腳,并高唱《敕勒歌》激勵軍心,最后才贏得此戰(zhàn)——此戰(zhàn)后,斛律金聞名天下,那首《敕勒歌》也得以被譯為漢文傳唱至今。高歡死后,斛律金繼續(xù)得到重用,被封為咸陽郡王,加封太師,官至丞相,成為北齊的股肱之臣。
斛律金的大兒子斛律光,也是當時的著名猛將,傳說他可以彎弓射大雕,號稱“落雕都督”,后世被視為“勇武可與霍去病齊名”。他多次大敗北周軍隊,令北周聞風喪膽。因此北周施展離間計,派人到北齊京城鄴(今河北臨漳)散播“高山不推自潰,槲樹不扶自豎”的歌謠——在當時,北齊皇帝姓高,“高山”影射北齊皇帝,而“樹”為斛律光,意為斛律光早晚得奪北齊江山。愚蠢的北齊皇帝高緯果然中計,將斛律家族已滿15歲以上者全部殺害,只有斛律光的小兒子斛律鐘僥幸免死,后來,為了避災,斛律氏的后人都簡化稱自己姓“斛”,躲入深山,不問政事。
現(xiàn)今,斛氏多分布在甘肅、山西地區(qū),而山東省德州市,湖南省湘潭縣,上海市等地也有部分斛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