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茹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論的專有名詞,就是指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體驗、理解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形成彼此之間的共同感受。
“同理心(empathy)”一詞于192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但是他特意將同理心一詞與同情心一詞區(qū)別開來,因為同情并無感同身受之意。這絕非咬文嚼字,同情心與同理心,在心理學意義上確實相差甚遠。
那么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先看一則小故事,有一個有智力障礙的小孩,他的奶奶老了,老人害怕死亡,對小孩說:“奶奶快要死了”,鄰居們會說:“哎呀,你會長命百歲,你不會死的,不要擔心啦?!钡切『⒄f的是:“哎呀!那可舍不得啊!”鄰居和小孩的話,哪個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呢?——再多無濟于事的安慰,抵不過一句最動情的真心話。
鄰居的安慰是同情心,小孩的難過不舍是同理心,這就是其中的區(qū)別,換一個感性的描述,這就好比像某人掉進一個黑暗的地洞里,他在底部喊:“我被困住了,這里好黑我好害怕!”同情心就像有人趴在洞口說:“呃,這真是太糟糕了!”同理心呢,則像是有人順子梯子爬了下來,對那個瑟瑟發(fā)抖的人說:“我知道這里是什么樣子,我也在這里,你并不孤單!”這兩種表達會給洞低的人帶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很多生活中的煩悶正是來自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的錯位。我生活中的一位女士,兒子的女朋友來自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過年時候,就讓兒子把女孩和她母親都接來,一起過個熱鬧年。出發(fā)點很善意,覺得女孩和母親自己在家過節(jié)孤單,但是女孩一家婉言相拒。再三邀請,女孩堅持想和母親在自己家過年。這個阿姨很生氣,覺得女孩矯情,辜負了自己一片好心。女孩一家也很委屈,憑什么覺得我們母女倆在家過年就很可憐呢?
這位“好心好意”的女士的表現(xiàn)是同理心嗎?不,這是同情心,而且是會讓人不舒服的同情心。為什么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呢?因為這種同情心是俯視的,我同情你,潛臺詞是我的境遇比你的境遇要好,被安放在劣勢的位置上,還要被強迫認同這一點,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不舒服。共情是一種關(guān)愛、體諒別人的能力,如果這位女士有豐富的同理心,她會給予女孩平等的接納,換位在女孩的視角來思考過節(jié)的感受,一切問題則都會迎刃而解。
所以說,同情心失去聯(lián)接,同理心激發(fā)聯(lián)接,有的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明白你的人,而不是一個同情你的人。“好心”也需要情商,切忌以關(guān)愛之名傷害別人。
耶穌的“黃金法則”里有說:“你們愿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就要怎樣對待人?!边@說的就是同理心的意思。盡管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有差異,但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說的是同樣的道理??梢娡硇氖侨诵陨钐幑餐ǖ钠焚|(zhì)。人生在世,不僅僅追求成功與卓越,更接地氣兒的,是首先做到體諒、理解和尊重,這是人際交往的根基。
將心比心,看似簡單的道理,真正實踐起來絕非易事。在心理學中,同理心具有六大原則:1.我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我。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3.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并據(jù)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5.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這六條同理心的金科玉律,不僅適用于日常人際交往,男女戀愛也多有可參考的地方。愛一個人,就要激發(fā)與他或者她內(nèi)心深處的聯(lián)結(jié),這需要很強很深的共情能力,才能體會到真愛的幸福。如果你是一名富有同理心的伴侶,就不會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也大大減少,以贊賞、鼓勵、諒解、互相扶持取而代之。這樣來,戀人之間的相處,就變得和諧愉快。
平等,尊重,接納,共情。每個人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但同時能感知和理解對方的世界,這種心性上的共鳴與陪伴,豐富著彼此的人生,這就是同理心的幸福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