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省紀委名義寄發(fā)敲詐信,冒充省紀委名義推銷書刊,冒充省紀委暗訪組長……近幾年,廣東省內已陸續(xù)發(fā)現(xiàn)多起不法分子以省紀委名義實施詐騙的案例,嚴重損害紀檢監(jiān)察機關的形象和聲譽。昨日,廣東省紀委微信公號“南粵清風”介紹了不法分子的幾種常見招數(shù),并提醒黨員干部群眾遇到類似情況時應及時向當?shù)毓膊块T報案并向紀檢監(jiān)察機關反映,避免上當受騙。
在反腐敗力度越來越大,覆蓋越來越全面的情況下,一些人冒充紀委進行詐騙,或者從事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恰恰利用了人們對紀檢職權震懾力的一種敬畏,這些人員利用紀委身份從事非法活動,損害了部分人員、單位的合法權益,相關紀檢部門應該也進行一次“打假”才對。
這些人員之所以能夠利用紀檢干部、巡視組等的身份從事非法活動,與紀檢工作的一些程序性相對不公開有關。黨員干部或者群眾面對突然而來的“欽差大臣”,有點不知所措。這與有的違法人員冒充軍人、冒充記者從事非法活動沒有什么區(qū)別。從這一點上來看,廣東紀委部門這次公布了紀檢部門巡視、暗訪的工作程序,應該是對假紀委的一次當頭一棒。這種公開程序,應該廣泛公開,以確保各個機關、單位和群眾能夠有所知曉,能夠有效應對“假欽差”。
前不久,山西、安徽等地巡視組部分負責人因嚴重違紀被雙規(guī),這說明部分巡視組成員也不干凈。因此,不管是真紀檢干部還是假紀檢干部,凡是與紀檢工作程序、紀委無關的訴求,相關單位及人員大可不必“馬首是瞻”。
當然,蒼蠅從來不叮無縫的蛋。就像有的假記者以曝光某單位、某干部違規(guī)、違法事實為由進行勒索一樣,黨員干部或者一些公職人員,甚至是一些普通公民,在面對所謂的“紀委人員”、“巡視組成員”時,倘若自己沒有什么違紀違法犯罪事實,沒有什么非分之想時,又怎么懼怕這些“假紀委”人員“獅子大張嘴”呢?一位中學校長被假紀委干部公然“雙規(guī)”,恐怕也與其心虛,不知紀委辦事程序有著分不開的聯(lián)系。
假紀檢干部橫行,不利于肅貪治吏。這迫切需要紀檢部門規(guī)范工作程序,既要切實公開紀檢工作程序,還應該管束好紀檢干部、巡視人員,凈化紀檢干部,不給真欽差更不給假欽差從事非法活動提供可乘之機,切實維護公眾合法權益。(文/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