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人類已來到了信息時代,漫不經(jīng)心的信息每天泛濫于網(wǎng)絡和生活中,以至于我們誤以為知識很容易獲取,似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已包羅萬象,每個人都可以就每個話題侃侃而談了。
但我們忘記了: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是很困難的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通常只是一些看法,有些是誤解,有些是不確定,還有些根本違反事實。大量的假信息、假警報讓我們的眼睛和大腦疲于奔命,散亂的思緒時時刻刻在逼使我們分心,使我們在溢流的思考中迷失自己。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如今值得重新審視。正確的說法是:有用的知識才是力量,而無用的知識不但不是力量,反而是冗余,是累贅,是瞎耽誤功夫。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曾經(jīng)借他筆下人物福爾摩斯的口講過這個道理:“你要知道,我認為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家具裝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請相信我的話,總有一天,當你增加新知識的時候,你就會把以前所熟悉的東西忘了。所以最要緊的是,不要讓一些無用的知識把有用的擠出去。”
膚淺的知識冗余多了,有深度的知識就少了。擺脫和丟棄你所不需要的知識冗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它也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項重要生存能力。
哪些是“有用的知識”?你在自己生活中用得上,并且本身是確切可靠的知識。但知識本身具有曖昧不明的特性,并且,生活環(huán)境越復雜,我們觀測的事物中就包含了越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所獲取的知識也就越不確定。因此,與其說我們所獲取的是一種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假設。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名言:“除了知道我的無知之外,我其實一無所知?!?/p>
販夫走卒之流可能是無知的,但他們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無知;某些知識分子的劣根性,在于他們不僅缺乏真知,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缺乏真知。比如,當某位專家超出他的專業(yè)范圍而發(fā)聲時,他只是在發(fā)表一種看法(也許是偏見)而非知識,甚至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內(nèi),他也不一定能表現(xiàn)出真正的知識素養(yǎng)。
過多的知識冗余還很可能羈絆甚至扼殺你自由行動的能力—既然一切均可解釋,一切均可接受,一切皆是命運,那你的奮斗還有什么意義呢?
法國哲學家蒙田舉過一個例子:一位羅馬富翁,聘請了每種學問的專家,要他們常伴左右,為的是當他在朋友中偶然談起這事或那事,這些學者可以替代他,隨時依照他們的特長供給他或一篇文章,或一句荷馬詩歌,等等,以為這就是他自己的學問,因為那是藏在他所雇用的人的腦里。
像羅馬富翁這樣的人物,現(xiàn)在不是更多了嗎?而且你再也不用花錢雇用各種專家了,只要上了百度或谷歌,什么樣的知識搜索不出來呢?但那些學問真是你的嗎?
孜孜于讓各種各樣的知識涌入頭腦的人,其實連和自己談心的機會也不想有了—他們連自己都不關心了。在這樣的大腦中,反應式思考代替了創(chuàng)新式思考,讓他們的眼光變得越來越狹隘;他們的記性越來越充實了,但他們的心靈和判斷力卻越來越空虛了。
知識首先是要對自己有用,特別是對自己的心靈有用,用知識來改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后再來奢望它會對別人也有用吧。
如果知識的豐富不能使你的靈魂變得更活躍更清醒,而是更加粗鄙的話,如果學問的偉大不能使你的行為變得更加偉大的話,這樣的知識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