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有著40余年收藏經(jīng)歷的楊實老先生,今年80歲高壽,在接受《經(jīng)濟》雜志專訪時,依然精神矍鑠、睿智健談。他出生于音樂世家,其胞弟是著名歌唱家楊洪基先生。離休前,楊實一直是中央樂團第一小提琴的專業(yè)演奏員,并在小提琴演奏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事實上,藝術在最高層面上是相通的。小提琴與古玩看似兩種不兼容的門類,卻畫出楊實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兩條復線。
回顧楊實先生的古玩收藏經(jīng)歷,一路走來,喜憂參半。1967年,他與妻子結為伉儷,岳父贈與他數(shù)件瓷器、字畫,在欣賞和研究這些古董價值的過程中,對藝術品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在漫漫人生路上,他與古玩結下了深深的緣分。
古玩是人生逆境的慰藉
楊實從6歲開始學小提琴,19歲進入中央樂團?!拔母铩逼陂g,他只能用小提琴演奏樣板戲,才藝得不到施展。十年的動亂也阻斷了他去海外深造之路。心中的落寞與惆悵,唯有在尋找和研究古董的時光中找到慰藉。而后,古董變現(xiàn)所帶來的財富,更是“無心插柳”之事,楊實對此亦是淡然。
改革開放以后,他每晚出去“走穴”(到外面演出)。在錄音棚錄小提琴曲子,一晚上最多能賺三五百元,攢到兩三千元,他便去購買古董。即便他很喜歡收藏古董,也從未離開過樂團。1980年以后,他當上了音樂導演,組織上百位音樂家演奏大型的音樂節(jié)目?!斑@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讓我有更多的錢去買我喜歡的瓷器?!?/p>
收藏更具文化內涵的高古瓷
當年,岳父留給楊實的多是明清瓷器。楊實認為明清瓷器雖然華麗秀美,但在文化內涵上與高古瓷相比,特別是與宋瓷相比略顯不足。再者,他非常喜歡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音樂大師的經(jīng)典之作。當他在音樂上的藝術品位“轉移”到古玩時,他很快就確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高古瓷器。
楊實告訴記者,中國陶瓷有2000多年的歷史,除去明清的500余年,宋元以前的瓷器均可稱之為高古瓷。明清以前的瓷器文化內涵更深刻,宋瓷尤為突出,更能夠代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文人味十足?!翱梢哉f,宋瓷是中國瓷器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當時沒有過于復雜的繪畫和色彩,只是單色釉,那一抹天青或月白的純色,越看越令人沉醉?!睏顚嵤詹氐母吖糯捎腥灏偌卧娑兄?。其中,他最喜歡磁州窯?!八鼈兏緲?,更為天然,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氣息更濃郁?!?/p>
“高古瓷的存世量不多,精品更少,想要收藏到高古瓷的精品,更是難上加難。”從歷年的拍賣結果來看,高古瓷賣不過明清官窯。楊實表示,收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來看,人們尚未認識到高古瓷器的藝術價值,審美品位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有追逐利益的因素。明清官窯動輒上百萬元,價格屢創(chuàng)新高,才引起人們的追逐,也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國外有一個收藏機構名為玫茵堂,把改革開放時買走的明清瓷器,如今以32億美元的高價變現(xiàn),這部分‘回流瓷’多數(shù)被中國人買走了?,F(xiàn)在外國人再來買我們的高古瓷、青銅器,過幾十年后再‘回流’,又是一個新的循環(huán)?!睂τ诮鼛啄辍盎亓鳠帷钡谋举|,楊實一語中的。
尋找藝術品收藏規(guī)律
楊實經(jīng)過40多年的研究摸索出的鑒定經(jīng)驗,所花費的功夫絕非一朝一夕。正如楊實所說,做人、搞收藏好比“庖丁”手中的那把刀,要想“游刃有余”,就必須磨得鋒利。
事實上,“不是隨便買一個瓷器就能成為收藏家?!睏顚嵳f,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擺在他們面前的有三大難題:“一是中國5000年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二是要面對一個水深火熱、布滿陷阱、雷區(qū)的市場和各種坑蒙拐騙的騙局。三是要應對行業(yè)中良莠不齊的經(jīng)紀人?!睏顚嵖偨Y道,“亂象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對它了如指掌,收藏時把好鑒定和評估這兩大關口,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可以說,收藏家不僅要具備鑒定能力,也要掌握藝術品的價值評估規(guī)律。既要認清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內涵,也要看到當前社會對它的認同程度如何。以高古玉、高古瓷為例,目前人們對它們的認同程度遠不及明清時期的玉器、瓷器,故而它們的價位被低估了,導致人們的投資取向發(fā)生改變。“如果說劉益謙拿2.3億買一個雞缸杯,我會選擇高古瓷。我認為,后者的增幅肯定比前者高?!睏顚嵔ㄗh,在收藏時,要根據(jù)藏品的價值、價位,以及社會的認同如何發(fā)展來進行提前預測,之后還要提前行動,只有掌握了占有權才有發(fā)言權。
對于想進入收藏界的新手,楊實建議:一要跟對導師,不能相信不具備鑒定能力的偽專家;二要加入正確的收藏群體,遠離“國寶幫”(自認為收藏的是國寶,實則是贗品的收藏群體);三是選擇信譽較好的商家,買貨后及時驗真?zhèn)?,同時還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切不可貿(mào)然進場。
欣于所遇,暫得于己
楊實40余年磨一劍,過眼的瓷器不勝枚數(shù)。如今他已參透了收藏的真諦,一切藏品不過是“暫得于己”,他只是在欣賞和研究古董的過程中尋求“快然自足”的歡愉與慰藉。
在外人眼中,他的收藏經(jīng)歷頗為傳奇,但他更清楚其中的曲折與亂象。楊實講了20多年的古玩鑒定講座,希望以后去講國學,他覺得尋找精神信仰也許才是當代人最真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