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團市委課題組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調查說明
提到公務員,不少人往往聯(lián)想到“福利高”、“工作清閑”這些關鍵詞,甚至視之為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群體,倍加質疑。隨著中央“反四風”的深入推進,“公務員”又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然而近來,網(wǎng)絡上卻不斷有公務員“吐槽”自己的待遇,甚至愿意曝光工資單以證“清白”。圍繞公務員工作、生活、思想狀況的爭論悄然展開。那么,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外界對他們的猜測是否客觀準確?他們又如何看待這些評論?
2014年,北京團市委聯(lián)合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對全市“80后”青年公務員群體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嘗試勾勒出該群體的真實發(fā)展狀態(tài)。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417份,回收2327份,有效回收率96.3%。樣本按調研對象總體結構全口徑確定,覆蓋市級、區(qū)縣及街鄉(xiāng)各層級,包括黨委機關、政府機關、法院檢察院機關等各類機關,綜合管理類、行政執(zhí)法類等各類崗位。
調查發(fā)現(xiàn)
◆ 呈現(xiàn)“兩高兩低”總特點:學歷高—職級低,社會地位高—收入滿意度低。收入支出基本持平,生存性經(jīng)濟壓力突出。
◆ 職業(yè)認同感較高,能適應機關工作、融入機關文化,工作壓力較大、勝任度較高,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強。
◆ 感知到社會輿論對公務員貶多于褒,但網(wǎng)絡參與度有限,輿論發(fā)聲少,存在“集體失語”現(xiàn)象。
◆ 擁護轉職能、改作風,有投身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期待提高治理能力,改善黨群干群關系。
“80后”“機關人”的職業(yè)認同感
在“落差”中樹立職業(yè)認同感,適應機關文化;認同從小事做起,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呈多元化期待
入職后發(fā)現(xiàn)工作的價值與挑戰(zhàn)。68.0%的80后公務員表示,入職后感受與預期有出入。據(jù)訪談了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工作內容上,比如參加公務員考試時認為機關工作是輕松而簡單的,但上班后才發(fā)現(xiàn)工作不僅有挑戰(zhàn)性,還是對社會大有貢獻的;還有人本以為會有“灰色收入”,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統(tǒng)計顯示,剛剛入職的公務員對工作的認同度不如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入,認同度也隨之提升了。
職業(yè)認同度較高,能融入機關文化??傮w來說,80后公務員群體的職業(yè)自豪感和認同感較高,平均得分均為3.9分(滿分均為5.0分)。大多數(shù)人對機關的工作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給予較高評價,他們能夠謙虛謹慎地接受同事的優(yōu)點(90.6%),和同事很好地合作(69.6%);在單位中工作愉快(63.3%),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59.4%)。調查表明,有76.4%的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做好“打水掃地”這樣的小事。值得注意的是,與60后、70后公務員群體相比,認可“辦文辦會”重要性的比例略低(61.3%),說明他們更希望改變傳統(tǒng)行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呈多元化期待。關于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有13.2%考慮未來選擇創(chuàng)業(yè)/自由職業(yè),7.2%考慮選擇學業(yè)深造。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當前,他們“離職”的想法大多只是一種抱怨,但他們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多元化期待值得關注,是否轉為現(xiàn)實有待觀察。
“80后”公務員的工作狀況
工作勝任度高,但普遍感受到工作壓力,“公務員”不是工作清閑的代名詞;認定晉升是公平的,只有努力工作才有晉升空間
勝任本職工作,但負荷重、壓力大。80后公務員對勝任本職工作充滿信心(87.8%),63.8%的人認為自己“善于抓住問題癥結而做出有效決策”。但對于工作壓力,測定得分為3.4分(滿分5.0分),壓力為中等偏上。有85.8%的人表示目前的工作存在一定壓力,其中有13.2%的人表示工作壓力非常大。
超負荷工作很常見,公安、司法、統(tǒng)計以及一些檢驗檢疫部門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在北京某郊區(qū)法院任職六年的一位法官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一年審結的案件在350件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天都要審結1起案件,到年底還要盡量保證當年案件當年審結。這樣的情況在青年法官群體中十分普遍,“晚上8點能夠下班”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奢望。水務系統(tǒng)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涉水案件高發(fā)的春夏季可能需要對接群眾超過5000人。
除了在辦公室辦公的人員外,還有一些崗位需要長期在戶外甚至野外工作。對這些青年人來說,工作量不是首要問題,許多人羨慕他們可以不坐班、接近大自然的工作,但對他們自身來說,卻希望每次外出之后都能安全回家、多些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上級和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主動追求創(chuàng)新,閑暇堅持學習。71.8%的人會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和感受到身邊同事積極創(chuàng)新的氛圍而創(chuàng)新,14.3%的人會基于個人的興趣和追求而創(chuàng)新。工作中,他們會為自己不斷設定目標(69.8%),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也不放棄(70.6%)。
認可晉升公平度,認定能力決定晉升。年輕公務員如何看待晉升,也是本次調研聚焦的問題之一。當被問到自己單位中影響晉升的因素時,排在首位的是“工作能力”。這表明他們認可機關單位晉升公平度,普遍認定只有努力工作才有晉升空間。55.7%的人認為自己將來的晉升速度將和別人差不多,那些給自己設定一定目標、對工作有較高滿意度、認為自己能勝任工作的人覺得自己晉升的速度會更快,也就是說對工作感到愉悅和輕松的人對前途更加有信心。
“80后”公務員的收支與經(jīng)濟壓力
收入不高,收支基本持平;生存性支出為主;經(jīng)濟、住房等是普遍面臨的主要困難,生存壓力較大
收入較低,收支基本相抵,生存性支出為主。本次調研請受訪者就“近一年的月平均收入和支出”進行了填答,統(tǒng)計結果顯示,他們的月收入停留在4530元左右的水平(平均4535.74元)。調查中明顯存在著抱怨收入低的情況,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收入滿意度明顯偏低,不滿意率達47.4%。62.1%的人認為與同年齡段的人相比,自己屬于低收入群體,僅有36.5%認為屬于中等收入群體。該群體平均月支出為4126.75元,接近平均收入。生存性支出所占比重較高:月支出最多的三個方面分別為房租或房貸、吃飯、撫養(yǎng)子女。
住房條件較差,通勤時間長。投入比例大并不意味著較好的居住條件,青年公務員的住房情況并不樂觀:48.1%的人沒有個人住房,其中有26.9%為租房居住、7.5%在親友處借宿,只有7.7%的人能享受到單位提供的宿舍,但這些宿舍多為集體宿舍、半地下室房屋或遠在五環(huán)外交通不便的公租房,大多只能提供三至五年時間。居住面積比較小,家庭居住面積在40-90平方米的占48.5%,40平米以下的占32.5%,90平米以上的僅占19.0%。
職住距離較遠,從上(下)班單程所需通勤時間來看,大于1小時的占34.7%,“0.5-1小時”的占37.6%,還分別有6.5%和2.7%的人所需時間為“1.5-2小時”和“2小時以上”。對于有些經(jīng)常加班甚至24小時執(zhí)勤的人來說,“有時候自己半夜剛回到宿舍倒下,同事可能就接到緊急通知去上班了,想好好休息是不可能的”。
經(jīng)濟壓力突出,渴望提高工資收入,淡然對待“福利”。80后公務員的三大壓力來源分別是經(jīng)濟、工作和生活保障,比例分別為42.8%、27.5%、13.9%,主要利益訴求來自經(jīng)濟方面。我們對這一群體的壓力承受能力進行了測定,分值為2.7(滿分為5.0分),說明總體上壓力尚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分析受訪者對不同來源的壓力的承受能力,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值最高,其次是生活保障,最后是工作方面??梢娊?jīng)濟壓力是這一群體的主要壓力。
如果從生存/發(fā)展兩個維度來看壓力,他們對生存壓力的感受大于發(fā)展壓力,認為自己最主要的困難是經(jīng)濟困難(25.7%)和住房困難(29.3%)。他們最需要的幫助,首先就是提高收入,53.3%的人選擇了這一項。對比初始戶籍的影響,發(fā)現(xiàn)來自外地的公務員生存壓力更大,其訴求主要是解決住房問題。
“80后”公務員的社會生活
家庭背景多元化,社會地位“兩高兩低”;社會輿論中“集體失語”,迫切希望贏得社會理解
青年公務員是不是家庭背景較好、存在“代際傳遞”現(xiàn)象?也是本次調研的一個關注點。調研顯示并非如此。首先,他們籍貫來源多樣,初始戶籍為北京的占50.3%;京外各直轄市或省會城市的較少,僅占8.7%;而來自二三線城市乃至更低層級的占到了41.0%。其次,家庭背景也呈多元化格局,父母在行政/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僅占1/3,其他行業(yè)均有一定比例:在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占16%,農業(yè)生產/務工人員占7.7%,教育科研單位占7.1%,個體私營企業(yè)及外企占7.0%。
總體來看,80后青年公務員表現(xiàn)出“兩高兩低”的特點:學歷高—職級低、社會地位高—收入滿意度低。首先是“學歷高—職級低”,大學本科(含雙學位,不含大專)學歷的比例已達到63.3%,研究生學歷比例達到32.5%,這個比例還會繼續(xù)增加,但新入職的年輕人要從普通崗位做起,甚至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有職位,這與他們的高學歷是一對矛盾。其次是“社會地位高—收入滿意度低”,外界將公務員看成是社會地位很高的職位,有著很高的職業(yè)聲望,但事實上,他們的工資卻是中下等水平,這是這一群體的又一矛盾。
社會輿論中“集體失語”,期待能被外界理解。相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等社會人群,公務員被視為“強勢群體”,一言一行備受媒體關注。有77.2%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上對公務員的批評比贊揚之聲多。調研顯示,這個群體有著與同齡人一樣的網(wǎng)絡習慣,網(wǎng)絡使用頻繁。但為了避免矛盾擴大、引發(fā)更多誤會、給單位添麻煩,80后公務員幾乎都選擇沉默應對,因而形成了在社會輿論中“集體失語”的局面。
面對社會輿論,他們一方面認為這些批評是對自己的警示,“當公務員就要具備聽得進罵、受得起罵然后避免被罵的素質”,要取得他人的認可,更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才是關鍵。另一方面,他們也迫切希望改變社會形象、贏得社會理解。
“80后”公務員看“改革”和“治理”
關注改革,積極投身改革,把推進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改進黨群干群關系作為努力方向
理性看待改革,積極投身改革。調查顯示,80后公務員十分關注時事熱點,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當前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改革步入深水期的階段,他們能夠理解改革會面臨的阻力,有45.0%的受訪者認為改革順應民意,一定會取得成功;同時還有40.6%的人認為,改革環(huán)境較為復雜,需要進一步觀察成效。但他們更有積極投身改革的銳氣和決心,接近九成認為“年輕人要有投身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我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
在涉及到改革的具體內容時,該群體最關心的依次為計生(16.9%)、住房(16.0%)、環(huán)保(11.0%)、醫(yī)療(10.8%)、反腐(10.7%)、司法(9.0%)、央企(6.7%)和行政(5.8%)改革問題。從以上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該群體一方面和同齡人一樣,關心與個人權益緊密相關的民生領域改革;但同時也關心制度建設、司法公正和行政體制改革。
對提高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有思考。調查顯示,為推進“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受訪者認為公務員最需要提高溝通協(xié)調能力、執(zhí)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到最應當通過怎樣的方式提高公務員的現(xiàn)代治理能力這一問題時,分別有27.6%、27.1%和24.9%的受訪者認為“構建政府現(xiàn)代治理體系”、“加強對公務員履職能力的培訓”和“健全公務員的管理制度”是切實有效的途徑。也就是說,他們對于從宏觀的制度背景入手、從微觀的公務員管理入手推進現(xiàn)代治理能力,都有自己的思考。
對通過轉職能、改作風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有清醒認識。從對行政體制改革最期待的事項來看,選擇最多的是“轉變政府職能,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46.3%),選擇“政府作風更加清廉高效”的也高達36.8%。40.7%的人認為“改進作風,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對改善干群關系最為關鍵,“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強決策和執(zhí)行能力”也十分重要。
責編/劉建 ?張夏夢(見習)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