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為房,山石為枕,以清流沐浴身心,以自然為自己的依托,因此,“枕石漱流”是對隱逸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對隱士的贊揚。這個標準在漢朝開始流傳,到了三國時期,人們已經(jīng)形成了“枕石漱流”是隱逸生活的標志這一觀念。曹操在《秋胡行》中說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遨游八極,枕石漱流飲泉”,《三國志·蜀書·彭羕傳》中稱贊秦宓:“枕石漱流,吟詠缊袍。”西晉時期,才士孫楚和駙馬王濟聊天,孫楚說自己想要“枕石漱流”,一時口誤,說成了“漱石枕流”,王濟奚落他:“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楚機敏地回答:“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據(jù)《高士傳》云,許由道德高尚,堯聽說后,想把天下禪讓給他,許由立刻躲到山里隱居;堯又想讓他擔任最高行政官員,許由不想聽,在潁水之濱洗自己的耳朵。孫楚借用許由的典故,更加凸顯了自己對隱逸的向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