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生來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數(shù)?真正的大詩人和大藝術(shù)家是在一口氣里就可以數(shù)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創(chuàng)造,有的不能創(chuàng)造呢?在一般人看,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們以為藝術(shù)全是天才的表現(xiàn),于是天才成為懶人的借口。聰明人說,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為?用不著去下功夫。遲鈍人說,我沒有藝術(shù)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無益。于是藝術(shù)方面就無學問可談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諸遺傳。有許多學者常歡喜替大創(chuàng)造家和大發(fā)明家理家譜,說莫扎特有幾代祖宗會音樂,達爾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學家,曹操一家出了幾個詩人。這種證據(jù)固然有相當?shù)膬r值,但是它決不能完全解釋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賢愚往往相差很遠。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
就呢?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環(huán)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階簡單、樂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決不能作出許多復音的交響曲?!吧鐣倪z產(chǎn)”是不可蔑視的。文藝批評家常歡喜說,偉大的人物都是他們的時代的驕子,藝術(shù)是時代和環(huán)境的產(chǎn)品。這話也有不盡然。同是一個時代而成就卻往往不同。英國在產(chǎn)生莎士比亞的時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當時西班牙并沒有產(chǎn)生偉大的作者。偉大的時代不一定能產(chǎn)生偉大的藝術(shù)。美國的獨立,法國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極重大的事件,而當時藝術(shù)卻卑卑不足高論。偉大的藝術(shù)也不必有偉大的時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時代,德國還是一個沒有統(tǒng)一的紛亂的國家。
我承認遺傳和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我相信它們都不能完全解釋天才。在固定的遺傳和環(huán)境之下,個人還有努力的余地。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人只是一個機會,一種本錢,至于能否利用這個機會,能否拿這筆本錢去做出生意來,則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資頗高而成就則平凡,他們好比有大本錢而沒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資并不特異而成就則斐然可觀,他們好比拿小本錢而做出大生意。這中間的差別就在努力與不努力了。牛頓可以說是科學家中的一個天才了,他常常說:“天才只是長久的耐苦?!边@話雖似稍嫌過火,卻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盡能發(fā)明或創(chuàng)造,但是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卻大半是下過死功夫來的。哲學中的康德、科學中的牛頓、雕刻圖畫中的米開朗基羅、音樂中的貝多芬、書法中的王羲之、詩中的杜工部,這些實例已經(jīng)夠證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
舉呢?
最容易顯出天才的地方是靈感。我們只須就靈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見出天才的完成不可無人
力了。
杜工部嘗自道經(jīng)驗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彼^“靈感”就是杜工部所說的“神”,“讀書破萬卷”是功夫,“下筆如有神”是靈感。據(jù)杜工部的經(jīng)驗看,靈感是從功夫出來的。如果我們借心理學的幫助來分析靈感,也可以得到同樣的
結(jié)論。
靈感有三個特征:它是突如其來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據(jù)靈感的作品大半來得極快。從表面看,我們尋不出預備的痕跡。作者絲毫不費心血,意象涌上心頭時,他只要信筆疾書。有時作品已經(jīng)創(chuàng)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無意中又成了一件作品。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時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無意之中涌上心頭。希望它來時它偏不來,不希望它來時它卻驀然出現(xiàn)。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練習作詩文的人大半都知道“敗興”的味道。“興”也就是靈感。詩文和一切藝術(shù)一樣都宜于乘興會來時下手。興會一來,思致自然滔滔不絕。沒有興會時寫一句極平常的話倒比寫什么還難。興會來時最忌外擾。本來文思正在源源而來,外面狗叫一聲,或是墨水猛然打倒了,便會把思路打斷。斷了之后就想盡方法也接不上來。
靈感既然是突如其來,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無法可以用人力來解釋么?從前人大半以為靈感非人力,以為它是神靈的感動和啟示。在靈感之中,仿佛有神靈憑附作者的軀體,暗中驅(qū)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從近代心理學發(fā)現(xiàn)潛意識活動之后,這種神秘的解釋就不成
立了。
什么叫作“潛意識”呢?我們的心理活動不盡是自己所能覺到的。自己的意識所不能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就屬于潛意識。意識既不能察覺到,我們何以知道它存在呢?變態(tài)心理中有許多事實可以為憑。比如說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談話、做事、寫文章、做數(shù)學題,但是醒過來后對于催眠狀態(tài)中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還有許多精神病人現(xiàn)出“兩重人格”。例如一個人乘火車在半途跌下,把原來的經(jīng)驗完全忘記,換過姓名在附近鎮(zhèn)市上做了幾個月的買賣。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都是不認識的,才自疑何以走到這么一個地方。旁人告訴他說他在那里開過幾個月的店,他絕對不肯相信。心理學家根據(jù)許多類似事實,斷定人于意識之外又有潛意識,在潛意識中也可以運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識壓倒?jié)撘庾R,只讓它在暗中活動。在變態(tài)心理中,意識和潛意識交替來去。它們完全分裂開來,意識活動時潛意識便沉下去,潛意識涌現(xiàn)時,便把意識淹沒。
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xiàn)于意識。它好比伏兵,在未開火前,只是鴉雀無聲地準備,號令一發(fā),它乘其不備地發(fā)動總攻擊,一鼓而下敵。在沒有偵探清楚的敵人(意識)看,它好比周亞夫?qū)⒈鴱奶於烈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拿一件淺近的事實來說明。我們在初練習寫字時,天天覺得自己在進步,過幾個月之后,進步就猛然停頓起來,覺得字越寫越壞。但是再過些時候,自己又猛然覺得進步。進步之后又停頓,停頓之后又進步,如此輾轉(zhuǎn)幾次,字才寫得好。學別的技藝也是如此。據(jù)心理學家的實驗,在進步停頓時,你如果索性不練習,把它丟開去做旁的事,過些時候再起手來寫,字仍然比停頓以前較進步。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在意識中思索的東西應該讓它在潛意識中醞釀一些時候才會成熟。功夫沒有錯用的,你自己以為勞而不獲,但是你在潛意識中實在仍然于無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學家有“夏天學溜冰,冬天學泅水”的說法。溜冰本來是在前一個冬天練習的,今年夏天你雖然是在做旁的事,沒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卻恰巧在這個不溜冰的時節(jié)暗里培養(yǎng)成功。一切腦的工作也是如此。
從此我們可以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兩句詩是至理名言了。不過靈感的培養(yǎng)正不必限于讀書。人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藝術(shù)家往往在他的藝術(shù)范圍之外下功夫,在別種藝術(shù)之中玩索得一種意象,讓它沉在潛意識里去醞釀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藝術(shù)的媒介把它翻譯出來。吳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為洛陽天宮寺的神鬼,他在下筆之前,先請裴旻舞劍一回給他看,在劍法中得著筆意。張旭是唐朝的草書大家,他嘗自道經(jīng)驗說:“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蓖豸酥臅ㄏ鄠魇菑目殆Z掌撥水得來的。法國大雕刻家羅丹也說道:“你問我在什么地方學來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樹,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學來的。我在到處學,只是不在學校里。”
(選自《談美》,中華書局。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