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美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串”的建立,可以巧妙地將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利用逐步提升的問題“串”,促使學生積極地回顧、聯(lián)想、分析、思考,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臺階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實效性。
一、整體式的問題“串”,統(tǒng)領全篇
問題“串”可以有效地將課堂的知識點進行連接,使之貫穿于整個課堂,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問題“串”的設計中,教師要明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學生的實際,建立由易到難、由基礎到探究的體系,使學生能夠結合問題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認識。
例如在學習有關“二氧化硫的性質”時,教師就可以用“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圖片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整體式的問題“串”統(tǒng)領全篇,從整體上把握課堂教學內容:1.哪個物質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2.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質?3.通過實驗可以得到哪些有關二氧化硫的性質,可以寫出哪些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4.結合本節(jié)課對二氧化硫的學習,你認為在治理酸雨方面有什么好的辦法?
整體式問題“串”的建立,使學生對整節(jié)課有了全面的認識,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些重點方向,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類,從酸雨的形成到本質的探索,再反饋到酸雨的治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掌握了自主學習的一般方法。
二、對比式的問題“串”,有效區(qū)別
化學中有許多概念,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對比法就是最好的學習手段。面對兩個比較相似的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將兩個概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清晰把握核心問題,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質。
例如在學習有關“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時,教師可以建立對比式的問題“串”,引導學生將“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進行對比:1.強、弱電解質的概念是什么?2.強、弱電解質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3.強、弱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4.常見的強、弱電解質有哪些?5.強、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書寫時有什么區(qū)別?
對比式問題“串”的建立,使學生有意識地對兩概念進行對比、分析,明確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和關鍵,使學生能夠準確判斷出強、弱電解質,理解“完全電離”和“部分電離”之間的本質區(qū)別,避免了電離方程式在書寫過程中“等號”或“可逆號”的相互混淆,提升了學生對概念的辨析能力。
三、循環(huán)式的問題“串”,靈活構建
通過現(xiàn)象到理論,再通過理論分析現(xiàn)象。這樣循環(huán)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從生活到化學,再從化學到生活”,使學生在幾次循環(huán)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知識點之間的連貫和轉換,以促進學生對事物的深刻認識。
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夠進行較為簡單的計算,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建立循環(huán)式的問題“串”:1.鈉與水反應、鎂與水反應,現(xiàn)象是什么?哪一個反應劇烈?2.同一反應中,如何表示反應的速率?3.同一反應中,如何利用不同的物質來比較反應速率的大???
循環(huán)式問題“串”的建立,使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基礎出發(fā),建立循環(huán)遞進式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相關練習中,得到相關的結論,使學生不斷地完善對概念的認識和運用,收到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問題“串”的設計可以清晰地展示教學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廣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潛心研究知識內在的邏輯關系,創(chuàng)設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問題“串”,就可以引領學生的認知過程,打造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