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文彬
(南開大學經濟法學部,天津 300071)
工程建設中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的法律辨析
諸文彬
(南開大學經濟法學部,天津 300071)
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的概念及與之相關的質量保證金返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建設工程合同中極易造成混淆和引發(fā)雙方爭議的環(huán)節(jié)所在。我國缺陷責任期概念的產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確保質量保證金的及時返還,兩者在起算時間、期限長短、質量保證金返還、期限屆滿后的法律效果上都存在差異,缺陷責任期的屆滿引起質量保證金的返還,而保修期的屆滿并非保修責任的絕對免除,而只是舉證責任的轉移。
保修期;缺陷責任期;工程建設;質量保證金
在建設工程實踐中,保修期和缺陷責任期是兩個極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國法律對其規(guī)定的模糊,不同的法規(guī)對這兩個概念所作出的規(guī)定甚至還存在差異,從而使建設工程的發(fā)包人和承包人雙方在現實生活中極易因此而引發(fā)爭議?;诖耍钚碌?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同時約定了“缺陷責任期”和“保修期”條款,并明確了承包人缺陷責任期內的缺陷維修義務和質量保修期內的保修義務[1]。缺陷責任期的出現借鑒了FIDIC《施工合同條件》,初衷是為了解決質保金不能及時返還的問題,維護承包人的合法權益。兩者在起算時間、期限長短、質量保證金返還、期限屆滿后的法律效果上都存在差異。而關于“質保金”的性質,學界更是存在爭論,2013年的示范文本選擇了通篇使用“質量保證金”這個概念,就目前來看,立法上并未對保修金與保證金做出區(qū)分。
建設工程不同于一般的產品,它涉及公眾安全,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往往影響重大,此外建設工程往往投資大、設計使用時間長,工程的許多質量問題都隱含在建筑物之內,僅憑一次驗收或表面檢查是不可能完全發(fā)現的,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使用才能暴露或者表現出來。因而,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建設工程合同對于建設工程都會規(guī)定一定期限的保修期,要求承包商在一定時期內提供保修,以對其工程質量負責,保修期制度可以說是合理且必要的制度設計。然而,隨著缺陷責任期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得建設工程合同雙方開始無所適從,如果局限于其字面含義,而忽略這一概念出現的背景,實踐中就容易混淆兩個概念的適用,引發(fā)爭議。
保修期的概念由來已久,絕非建設工程所獨有,幾乎所有耐用消費品都有關于保修的規(guī)定,在我國保修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1986年7月1日施行的《工業(yè)產品質量責任條例》中第15條規(guī)定的“三包”制度,當然“包修”與“保修”是存在一定區(qū)別的,但在建設工程中,保修的概念其實等同于包修,建設工程的保修期概念出現稍晚,最早規(guī)定在1993年11月建設部發(fā)布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辦法》中。
而缺陷責任期則是從FIDIC的合同體系中引進的,來源于其中的“缺陷通知期”概念。依據國際咨詢工程師聯(lián)合會于1999年9月出版的《FIDIC施工合同條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新紅皮書,1999年第一版)[2]中第1.1.3.7款的定義:“缺陷通知期限系指投標書附錄中規(guī)定的,自工程或某分項工程根據第10.1款規(guī)定證明的竣工日期算起,通知工程或分項工程存在缺陷的期限?!睋Q而言之,菲迪克施工合同條件中的“缺陷通知期”(其并未明確采用“缺陷責任期”這樣的概念)其實就類似于我國的“保修期”概念。然而,這一概念變成“缺陷責任期”引入我國后,其含義已經出現了變化,最終成為保修期前期的一部分。在此期間施工單位所承擔的義務與質量保修期內義務并無本質區(qū)別,都是負責維修并承擔維修費用。這一概念的引進在我國的建設工程中其實頗有水土不服之感,因為《FIDIC合同條件》中的“缺陷責任期”概念(即“缺陷通知期”)有其特有的語境,是在其工程竣工驗收模式下的一個子概念,而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的竣工驗收模式與其并不完全相同。FIDIC施工合同對于工程驗收采用的是兩步式,一為通過竣工實驗后雇主的接收,承包商可以向工程師申請頒發(fā)接收證書;二是承包商在雇主接收后,還需進行一些掃尾工作和缺陷的修補,完成這些任務后,工程師需向承包商頒發(fā)履約證書,此時方構成對工程的認可。這一期間本質上仍屬于合同期,屆滿后承包合同才正式結束[3]。雇主在工程基本完工接收后,而又未全面完工之間的權利保障,便是“缺陷責任期”存在的必要。而我國采用的則是一步到位驗收法,建設工程都必須全部完工且驗收合格才算竣工,才能投入使用,并開始計算保修期。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4號]第13條的規(guī)定可知,發(fā)包人全面竣工驗收前提前使用建設工程,需要自己承擔不利后果;而在工程全面竣工驗收后,工程出現質量缺陷的,則是工程保修期限的事,因而也就沒有適用缺陷責任期的必要。
我國的缺陷責任期的引進早在2003年的《公路工程國內招標文件范本》中便有體現,但從該范本前面配置的招標與合同實施進度圖可以明確看出其所規(guī)定的是缺陷責任期在前,而質量保修期在后,兩者沒有交集;2005年頒布的《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建質[2005]7號)則首次在法律層面規(guī)定了缺陷責任期的適用,此后從2007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07年版)》以及2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中可以看出,缺陷責任期的起算日期與質量保修期是趨同的,然而并不重合,在2013版示范文本中也可以發(fā)現兩者起算時間的差別??梢姳P奁谂c缺陷責任期兩者關系在我國法律上的確認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
依據2013年發(fā)布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相關內容,我們可對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做如下定義:建設工程保修期是指承包人(即施工單位)自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的一定期限內對建設工程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發(fā)生的質量問題承擔保修義務,并對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缺陷責任期中的缺陷是指建設工程質量不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設計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的約定,缺陷責任期一般為六個月、十二個月或二十四個月,缺陷責任期自實際竣工日期起計算,合同當事人應在專用合同條款約定缺陷責任期的具體期限,但該期限最長不超過24個月。
1.立法現狀。當前我國與工程保修期和質量缺陷責任期有關的工程建設法規(guī)、辦法和規(guī)范主要有:(1)1997年11月1日頒布,1998年 3月 1日起施行,201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其中涉及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的主要是第 60、62、75、80條;規(guī)定了建筑工程實行質量保修制度;(2)2000年1月30日發(fā)布并施行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涉及條款主要是第39、40、41、42條;規(guī)定了建設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4)國家建設部、財政部于2005年1月12日發(fā)布的《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建質[2005]7號);涉及條款主要是第 2、5、8、9、10條;明確了缺陷責任期的概念,并規(guī)定了質量保證金與缺陷責任期的關系,但并未明確區(qū)分保修金與保證金這兩種不同的概念,導致了實踐中的混淆;(5)國家建設部2000年6月26日發(fā)布的《房屋建筑工程質量保修辦法》;涉及條款主要是第7、8、9、12、13、14條,明確規(guī)定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和相關保修問題,相當于是《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特別法;(6)國際咨詢工程師聯(lián)合會于1999年9月出版的《FIDIC施工合同條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新紅皮書,1999 年第一版);其涉及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規(guī)定的主要第11章關于缺陷責任的部分,其中規(guī)定的缺陷通知期概念更像是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的保修期;(7)2007年11月1日發(fā)布,2008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07年版)》;涉及本文部分主要是第17.4款關于質量保證金的規(guī)定,及第19章關于缺陷責任和保修責任的規(guī)定;(8)2013年發(fā)布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涉及部分主要是第二部分第15章關于缺陷責任和保修的相關規(guī)定。
2.司法現狀。從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當事人雙方對于這兩個概念的理解爭議主要還是集中在質量保證金的何時返還上。如“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中交路橋華北工程有限公司與河南春基路橋工程有限公司、京珠國道主干線鄭州至漯河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項目部、中交路橋北方工程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2013)豫法民二終字第135號”、“萬年青(上海)運動器材有限公司與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上訴案(2013)滬高民一(民)終字第12號”、“中科建設開發(fā)總公司訴寧波富爾頓熱能設備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2013)甬鎮(zhèn)民初字第527號”等等案件中,在質量保證金的返還問題上,當事人雙方往往爭執(zhí)不下,一方主張缺陷責任期已滿,質保金應當返還;一方則主張質保金應當在保修期滿后返還。這也說明了實踐中這兩者認定的困難,同時也是由于對“質保金”到底是質量保證金還是質量保修金雙方存在分歧。在上述案例中,法院都是將其認定為質量保證金而支持了缺陷責任期滿后要求返還一方的主張,但實踐中建設單位依然會以保修期未滿進行抗辯,這也說明對于保修期、缺陷責任期以及質量保證金和質量保修金這些概念,現實生活中往往很難明確區(qū)分,極容易引起混淆,最終在質保金返還問題上使建設單位與承包單位產生糾紛。
本質上來說,缺陷責任期與保修期的目的是相同的,兩者都是給施工單位設置了一個對工程質量承擔保修義務的期限,而質量保證金(保修金)的誕生也是為了督促施工單位這一責任的履行。但是首先,我們需要辨析一下質量保證金和質量保修金的概念:目前,在實踐中,建設工程承包合同中約定的“質保金”,有著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是指質量保修金;其二是指質量保證金。這兩種概念本質上是不一樣的。我國建筑法界的權威朱樹英律師曾認為,“所謂質量保證金,是指在建設工程承包合同履行前,承包人依據建設單位的要求而交付給建設單位的,以保證施工質量的資金。一般情況下是為了擔??⒐を炇涨俺霈F的質量問題;而質量保修金則是指在建筑工程竣工驗收交付使用后,發(fā)包人與承包人在建設工程合同中約定的,從應付建設工程款中預留一定的金額用以維修建筑工程在保修期限內和范圍內所出現的質量缺陷,主要是為了擔保竣工驗收后在保修期限內出現的質量問題?!盵4]還有學者認為前者是合法行為,而后者則是變相墊資,是非法行為;或認為質量保證金不過上類似工程保證金、工期保證金等具有懲罰性質的概念[5]。然而這些理論并沒有在實踐中對“質保金”的性質起到清晰的區(qū)分作用,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當時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2005年的《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就并未區(qū)分質保金的性質到底是保修金還是保證金,其第2條規(guī)定:“本辦法所稱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保修金)(以下簡稱保證金)是指發(fā)包人與承包人在建設工程承包合同中約定,從應付的工程款中預留,用以保證承包人在缺陷責任期內對建設工程出現的缺陷進行維修的資金?!眱蓚€概念在法律條文中完全是在同一層面意義上進行使用的,造成了實踐中兩者的混淆,2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相較于“05年暫行辦法”已經明確了“質量保證金”這個概念的使用。而依據2013版示范文本的相關規(guī)定,其所規(guī)定的“質量保證金”概念其實更像是前述朱樹英律師對于“質量保修金”概念的定義,依據該示范文本第15.3節(jié)對于質量保證金的規(guī)定,質量保證金主要便是從應付工程款中扣留,用以維修建筑工程在缺陷責任期內出現的質量問題。
其次,如前所述,缺陷責任期與保修期的目的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這一概念的引進反而模糊了原來清晰的保修期概念,那為什么最終要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呢?保修期的概念可以說是伴隨著商品的誕生而來的,建設工程保修期的概念早在1993年11月建設部發(fā)布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辦法》中便已經提出來,并規(guī)定了一些具體建設項目的保修期限;隨后在1997年頒布的《建筑法》第62條中,建設工程的質量保修制度被明確規(guī)定;2000年頒布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則將其進一步細化,明確規(guī)定了建設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在實踐中,建設單位為了確保施工單位能夠積極履行保修責任,事前都要求施工單位必須繳納質量保證金,在保修期滿后予以返還,但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40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一)基礎設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工程,為設計文件規(guī)定的該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而房屋等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的“合理使用年限”往往都是三五十年,這樣一來,所謂的質量保證金返還如同一紙空文,給施工單位造成了極大的負擔[6]。也正是基于此,2005年建設部、財政部為了規(guī)范質量保證金的問題而專門發(fā)布了《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并首次在我國法律層面明確了缺陷責任期的概念,并明確規(guī)定,缺陷責任期滿后,承包人有權向發(fā)包人申請返還保證金,大大縮短了建設單位預留保證金的時間,維護了承包人的利益。但該法及其后的一些規(guī)定都并未完整對“缺陷責任期”進行定義,更沒有說明“缺陷責任期”與“保修期”的關系或區(qū)別。
由此可見,在目前的法律體系下,我國的缺陷責任期本質上就是建設單位有權預留質量保證金的一個期限,其基本目的(即施工單位需要在此期間承擔保修責任)與保修期并無本質不同,它是為質量保證金的返還單獨設置的一個時間點,一般是要短于保修期的。有學者曾搞混了這兩個概念,甚至認為根據建設工程質量終身制,缺陷責任期應該比質量保修期長,這完全是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這個概念,而忽略了它在我國的誕生背景[7]。此外,依據2013年的示范文本,我國的質量保證金原則上要求是支付工程進度款時逐次扣留,到期一次性返還,而在FIDIC施工合同條件(新紅皮書)中保證金的退還一般分2次進行:頒發(fā)工程移交證書后,將一半的保證金退還承包人;頒發(fā)解除缺陷責任證書后,退還剩余的全部保證金[8]。這也是我國與FIDIC竣工驗收模式不同的反映。
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作為工程建設中兩個極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對兩者不同之處的辨析變得極為重要,這將有助于減少在實踐中由于對兩者認識不清而引發(fā)的爭議。結合我國的現行法律規(guī)定,兩者的基本關系大致如圖所示:
圖1 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關系圖
依據2013版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第15.2.1款、13.2.3款的相關內容:“缺陷責任期自實際竣工日期起計算”,“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的,以承包人提交竣工驗收申請報告之日為實際竣工日期,并在工程接收證書中載明;因發(fā)包人原因,未在監(jiān)理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驗收申請報告42天內完成竣工驗收,或完成竣工驗收不予簽發(fā)工程接收證書的,以提交竣工驗收申請報告的日期為實際竣工日期;工程未經竣工驗收,發(fā)包人擅自使用的,以轉移占有工程之日為實際竣工日期”。而依據15.4.1款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40條的相關規(guī)定:“工程保修期從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算”。以正常情況下工程驗收合格為例,竣工日期為承包人提交驗收申請報告之日(缺陷責任期起算點),而竣工驗收合格(保修期起算點)則需要經過一段驗收過程(通常不超過42天),由此可見,兩者的起算時間存在差異,保修期的起算時間較之缺陷責任期會有所推后。
此外,此處建設工程質量保修期的起算時間主要是針對施工單位而言,但在實踐中,建設工程的真正使用人有時并非建設單位,典型如住宅房屋,其實際使用人開始使用與房屋竣工往往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此時對于住戶來說,如果仍以房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起算保修期,明顯對住戶不公平[9]。依據《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33條的規(guī)定:“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應當對所售商品房承擔質量保修責任。當事人應當在合同中就保修范圍、保修期限、保修責任等內容做出約定。保修期從交付之日起計算。商品住宅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建設工程承包單位向建設單位出具的質量保修書約定保修期的存續(xù)期;存續(xù)期少于《規(guī)定》中確定的最低保修期限的,保修期不得低于《規(guī)定》中確定的最低保修期限”,由此可知,此時建設單位需對住戶承擔最低保修義務。當然如果房屋出現質量缺陷時,還在施工單位的保修期內,建設單位可以向施工單位追償。
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和《房屋建筑工程質量保修辦法》規(guī)定,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工程保修期為合理使用年限,其他最低保修期從2至5年不等,雙方也可自行約定更長保修期;而依據《建設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和2013年版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相關規(guī)定:缺陷責任期則一般為6個月、12個月或24個月,具體可由發(fā)、承包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但最長(包括延長)不得超過24個月。同時,即使是因為承包人原因而產生缺陷或損壞從而導致工程、單位工程或某項主要設備不能按原定目的使用,發(fā)包人有權要求承包人延長缺陷責任期的,缺陷責任期最長也不能超過24個月。而保修期則沒有最長保修期的限制,只要不低于法定最低保修期就可以。
如前所述,缺陷責任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保修期過長導致質量保證金不能及時返還的問題。所有質量保證金在缺陷責任期滿后,承包人就有權要求發(fā)包人返還,而不需要等到保修期屆滿。同時,在缺陷責任期內,建設單位由于掌握有質量保證金,在與承包人博弈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如果建設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建設單位在要求承包人維修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動用保證金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在保修期內若出現質量問題,建設單位如果要求承包人維修不果的情況之下,則只能通過違約之訴,訴請法院判決承包人賠償,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維權。這也是法律對于雙方利益平衡后的結果。
保修期的設置目的就是要求承包人(即施工單位)需在一定期限內對建設工程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發(fā)生的質量問題承擔保修義務,那么超過了工程質量保修期,承包人是否就絕對不在承擔責任了呢?有學者認為,如果超過了合同中約定的保修期限,則施工單位就不再對工程的質量承擔任何責任[10]。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筆者認為即使過了保修期,但如果建設單位(即發(fā)包人)能夠證明保修期屆滿后所出現的質量問題是承包人當初建設工程時就已經存在的,承包人依然需要承擔責任的;而即使在保修期內,如果建設工程出現的質量問題與承包人無關,承包人也無義務予以保修,而應該由相應的責任人承擔責任。
保修期設置的意義在于舉證責任的分配,而不是保修責任是否絕對免除。即在保修期內,只要出現質量問題,承包人就應當承擔保修責任,除非承包人有證據證明該質量問題與己無關;而過了保修期之后,承包人原則上不再對建設工程之后出現的質量問題承擔責任,除非發(fā)包人有證據證明該質量問題在當初承包人建設該工程時就已經存在。換而言之,保修期屆滿后,承包人只是不用再承擔舉證不力的后果(即要求承包人承擔保修責任的舉證義務轉移給了發(fā)包人,舉證不力的后果由發(fā)包人承擔),但這并不是保修責任的絕對免除。
如前所述,我國缺陷責任期(保修期的英文為“Warranty Period”,缺陷責任期則為“Defects Liability Period”,在英文中兩者并沒有太大差異)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質量保證金的及時返還,因此超過了缺陷責任期后,承包人有權要求發(fā)包人返還質量保證金,發(fā)包人則有義務返還,但如果尚未超過保修期,承包人對于建設工程的保修義務本質上并沒有什么變化,承包人依然要對工程質量承擔保修責任,舉證不力的后果依然由承包人承擔。
總而言之,對一般工程項目而言,其工程質量保修期往往包含著工程質量的缺陷責任期,缺陷責任期一般都短于保修期,處于保修期的前期。這兩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極容易混淆,最終的爭議則大多體現在質量保證金的返還問題上,對此我國目前的相關法律雖不完善,但大致上也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規(guī)范。保修期與缺陷責任期兩者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都是法律平衡雙方利益的產物。在實際工程及其合同中進一步完善對保修期、缺陷責任期及其與之相關聯(lián)的質量保證金結算的約定,是保障工程質量,維護發(fā)包人和承包人雙方合法權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承包雙方對此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不能有絲毫馬虎。
[1]宿輝,何佰洲.2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解讀[J].建筑經濟,2013(6).
[2]國際咨詢工程師聯(lián)合會,中國工程咨詢協(xié)會編譯.菲迪克施工合同條件(1999年第一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
[3]趙海鵬,陳小龍,林知炎.我國工程完工后質量責任階段重構及期限確定[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4]徐寅哲.“質保金”是質量保證金還是質量保修金?[J].建筑,2008(15).
[5]吳宏.建筑工程質量保修金與保修期及其關系探討[J].建筑經濟,2010(3).
[6]李敬升.建設工程質量保修及保修金制度探討[J].建筑經濟,2011(5).
[7]豐艷春.建設工程質量保修金存在爭議的幾個問題[J].財會月刊,2011(14).
[8]范殷偉,沈杰.辨析缺陷責任期與保修期[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7(6).
[9]陳建暉,羅立軍.淺析商品房的質量保證期和質量保修期[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3).
[10]顧永才,屈春麗.保修制度與缺陷責任制度的異同分析[J].商業(yè)時代,2011(8).
(責任編輯:朱 斌)
The Legal Analysis of Warranty Period and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ZHU Wen-b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Law,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The concepts of warranty period and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associated with the return of quality guarantee deposit,have always caused confusion and disputes between either side of the con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The origin of our country’s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 is largely to ensure the return of quality guarantee deposit in time.These two concepts are different in the starting time,the length of the period,the return of quality guarantee deposit and the legal effect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period.The expiration of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 causes the return of quality guarantee deposit,while the expiration of warranty period doesn’t mean the warranty liability absolutely free,it only means the transfer of the burden of proof.
warranty period;defects liability period;engineering construction;quality guarantee deposit
D922.297
A
123(2015)01-0089-06
2014-08-22
諸文彬(1983-),男,江蘇南京人,南開大學經濟法學部,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