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靜等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臟瓣膜性疾病采取磁共振(MRI)診斷的效果。方法 將2012年1月—2014年10月該院接診的心臟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他們的影像學(xué)資料,皆采取超聲心動圖(UCG)定性評價瓣膜疾病,對比分析MRI與UCG診斷結(jié)果。結(jié)果MRI與UCG診斷出4例二尖瓣狹窄(MS)、46例二尖瓣關(guān)閉不全(MI)、14例主動脈瓣狹窄(AS)、26例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AI)、4例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TI)、18例復(fù)合或聯(lián)合瓣膜病;異常血液湍流信號屬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兩種定量分析一致性良好。結(jié)論 磁共振在心臟瓣膜性疾病中有很好的診斷價值,可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值得借鑒。
[關(guān)鍵詞] 磁共振;心臟瓣膜性疾?。辉\斷效果;超聲心動圖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2(c)-0171-02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take effect magnetic resonance (MRI) diagnostics. Methods Valvular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dmissions of 112 cases as the study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4,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ir imaging data are taken echocardiography (UC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valve disea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RI and UCG diagnosis. Results MRI and UCG diagnosed four cases of mitral stenosis (MS), 46 patients with mitral regurgitation (MI), 14 patients with aortic valve stenosis (AS), 26 patients with aortic regurgitation (AI), 4 Example Three mitral regurgitation (TI), 18 of multiplex or combined valvular disease; abnormal blood turbulence signals are direct signs of valvular involvement of both quantitative consistency is good. Conclusion MRI has in valvular heart disease in very good diagnostic value, can b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Key words] MRI; Valvular heart disease; Diagnostic results; Echocardiography
超聲心動圖對于心臟瓣膜性疾病診斷已有多年歷史,而且性價比良好、準確性較高,可評估瓣膜病嚴重程度[1]。但是,以往測量異常彩色血流圖評價壓差與反流量,僅僅只能作半定量分析。近幾年,磁共振(MRI)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其在心臟瓣膜性疾病診斷中有很好的診斷效果[2]。為了進一步分析心臟瓣膜性疾病采取磁共振診斷的效果,該院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來就診的心臟瓣膜疾病患者112例做為研究對象,展開了相關(guān)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接診的心臟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該研究。其中男性84例、女性28例;年齡22~68歲,均值52.6±5.2歲;臨床癥狀多為胸悶(78例)與氣短(71例),并且心瓣膜聽診區(qū)聞及心臟雜音者108例。
1.2 方法
該組患者除了均采取超聲心動圖(UCG)、K-空間節(jié)段真實穩(wěn)態(tài)進洞快速掃描序列(TrueFISP)、二維(2D)黑血及亮血序列等檢查,還予以磁共振診斷,其中UCG按照常規(guī)方法處理,而MRI診斷方法如下:所用儀器為具備TM技術(shù)的1.5T超導(dǎo)MR診斷儀、相控陣線圈,涉及的技術(shù)包括多通道采集技術(shù)與無線藍牙及矢量心電門控技術(shù)等。先采取平行血流方向平面內(nèi)的相位流速編碼電影(TR65ms、TE2.8ms、FA30°)作定量評估,掃描平面定在流速最快或者瓣膜水平,一次掃描可獲取一個心動周期內(nèi)20~25幀不同時相相位圖,利用西門子血流分析專用軟件對血流相位圖行手工描記分析。對1幀圖像目標血流斷面行精確邊界描記后,軟件自動復(fù)制感興趣區(qū)到相位圖,最后自動計算出1心動周期相關(guān)血流參數(shù),比如最大流速、單位時間流量、前向血流量、平均流速等,同時根據(jù)血流相位圖確定血流峰值流速,并計算心動周期內(nèi)血流量與反向血流量,進一步算出反流指數(shù),其中輕度:15%~20%,中度:20%~40%,重度:>40%[3]。
1.3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xué)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 結(jié)果
2.1 心臟瓣膜性疾病診斷結(jié)果
MRI與UCG診斷出4例二尖瓣狹窄(MS)、46例二尖瓣關(guān)閉不全(MI)、14例主動脈瓣狹窄(AS)、26例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AI)、4例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TI)、18例復(fù)合或聯(lián)合瓣膜病,兩種診斷方法結(jié)果一致。其中MI病因包括肥厚性心肌病所致22例、二尖瓣脫垂2例、擴張型心肌病38例、單純型24例。
2.2 MRI定量分析結(jié)果
該研究中40例患者予以VEC-MR定量與定性分析,其中AS 14例、AI 26例,AS患者Vmax317.25~529.74 cm/s,均值(412.30±28.46) cm/s,而UCG診斷AS患者Vmax307.22~534.71 cm/s,均值(410.85±29.71) cm/s,MRI與UCG診斷結(jié)果并無顯著性差異(t=0.132,P>0.05),一致性良好;同時,112例患者反流指數(shù)范圍15.9%~58.7%之間,均值34.23±2.19%,其中AI患者26例經(jīng)MRI診斷顯示,評價結(jié)果與UCG診斷結(jié)果基本一致,UCG檢出輕、中及重度率為15.38%、53.85%、30.77%,MRI檢出率則依次為23.08%、46.15%、30.77%,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磁共振也叫做核磁共振,指的是通過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射頻脈沖,使得人體氫質(zhì)子受到激勵而發(fā)生磁共振現(xiàn)象,而停止脈沖后,質(zhì)子在弛豫過程中會產(chǎn)生MR信號(利用對MR信號接收、空間編碼及圖像重建等技術(shù)處理),而MR信號則可以作為疾病病變程度的一種判斷方式[4-5]。以往診斷心臟瓣膜性疾病多采取常規(guī)超聲、超聲心動圖等處理,但是超聲心動圖僅能作半定量分析,而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MRI不斷完善,其在心臟瓣膜性疾病中的診斷越來越完善[6]。
該研究針對該院接診的心臟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皆采取超聲心動圖與磁共振定性評價瓣膜疾病,對比分析顯示MRI與UCG診斷出4例二尖瓣狹窄、46例二尖瓣關(guān)閉不全、14例主動脈瓣狹窄、26例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4例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18例復(fù)合或聯(lián)合瓣膜病;異常血液湍流信號屬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對AI與AS患者進行定量分析可知,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其中MRI診斷AI顯示輕度、中度、重度依次為4、14、8,而CUG診斷則依次為6、12、8。該研究結(jié)果與同類研究基本一致,趙世華[6]針對56例心臟瓣膜性疾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采取2D黑血及亮血序列、K-空間節(jié)段Truefisp、Flash電影序列與流速編碼電影(VEC)對患者進行定性評價,部分患者則予以定量評價。結(jié)果顯示檢出2例MS、23例MI、1例二尖瓣脫垂;7例AS、13例AI,2例TI,9例復(fù)合或聯(lián)合瓣膜病;此外,受累的心臟增大與主動脈擴張屬于主要形態(tài)學(xué)改變,而異常血液湍流信號則屬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定量分析結(jié)果與多普勒超聲基本一致。這些研究中皆指明采取磁共振掃描及診斷主動脈瓣膜疾病,可準確定性與定量評價,對于心瓣膜病術(shù)前與術(shù)后評估有著很好的臨床價值。此外,在該研究中針對CUG與MRI診斷AI患者反流指數(shù)程度進行了對比分析,這在以往研究中并不多見,從結(jié)果可知,兩種診斷方式檢出反流指數(shù)輕度、中度及重度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一致性很高。
MRI診斷中有一種血流敏感MR技術(shù),其在瓣膜性疾病診斷中作用重大,在該研究中深有體會,尤其是在評價反流性疾病嚴重程度上精確性較高,雖然在該研究中MRI與UCG診斷結(jié)果并無差異,但在一些研究中認為定量評價反流性疾病精確性MRI更高[7-8]。因為UCG對瓣膜性疾病定量分析屬于半定量,確定瓣膜反流性疾病往往憑借返流束寬度與長度,為此缺乏確定數(shù)值。綜上所述,MRI以其豐富的成像序列技術(shù),可從多方面準確定性定量評價心臟瓣膜性疾病,有著很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關(guān)懷敏,解金紅,陳玉善,等. 心臟磁共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人工室間隔隧道心肌化學(xué)消融中的應(yīng)用研究[J]. 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 2014, 34(8): 777-781.
[2] 胡法龍,王成蔚,莊東志,等. MRIL-P型核磁共振測井儀探頭磁場數(shù)值模擬[J]. 測井技術(shù),2010, 34(5): 424-427.
[3] 趙紅領(lǐng),高絢照,劉惠萍,等. MRI和磁共振波譜在肝性腦病的應(yīng)用價值[J]. 臨床神經(jīng)病學(xué)雜志,2012, 25(4): 266-268.
[4] 朱孔博,程中偉,田莊,等. 心臟核磁共振在心肌淀粉樣變中的診斷價值[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 39(10): 915-919.
[5] 李佳,劉桂英,楊曦. 心臟磁共振成像檢測兒童心肌炎的研究進展[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1): 56-58.
[6] 趙世華. 心臟CT和磁共振成像檢查的合理應(yīng)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 13(9): 769-770.
[7] 劉群,劉衡,朱克文,等. MRI及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診斷腦靜脈竇血栓形成[J]. 中國醫(yī)學(xué)影像技術(shù),2011, 27(6): 1121-1124.
[8] 趙紅領(lǐng),高絢照,劉惠萍,等. MRI和磁共振質(zhì)子波譜分析對大腦膠質(zhì)瘤病的診斷價值[J]. 臨床神經(jīng)病學(xué)雜志,2013, 26(6): 454-456.
(收稿日期: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