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依婷 劉爽 宋一旻 王浩然
摘 要:時效取得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上一項重要的制度設計。其在促進物盡其用、定紛止爭和保護交易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時效取得制度在商標法中具有適用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四川“渝富橋”與重慶“富僑”商標案的判決,反映了商標法領域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的可行性。其適用既與商標法的立法目的相符合,又平衡了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從而穩(wěn)定了市場秩序與法律秩序。
關鍵詞:時效取得;商標;適用
1 民法中的時效取得
(一)時效取得的概念
時效取得指財產的占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即以所有人的名義),善意地、公開地、和平地持續(xù)占有他人財產達到法定期間,即依法取得對該項財產所有權的法律制度。例如,基于某種原因,甲將乙的某項財產當作自己的財產進行占有、使用,而乙對此不聞不問,這種狀況持續(xù)到一定期間,甲就依法取得了對該項財產的所有權。時效取得又稱為占有時效。
(二)歷史發(fā)展
時效制度濫觴于羅馬法,包括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兩類。兩者構成了完整的民法時效制度,該制度對于穩(wěn)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交易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對于時效取得的成文法規(guī)定,現在有據可考的最早是在《十二銅表法》中的規(guī)定:使用土地的二年,其他物品一年,即取得對其所有權。時效取得(usucapio)制度是羅馬人在法律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時效取得制度使得物可以盡其用,減少或避免所有權人因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同時羅馬人更是把這一制度上升至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來考量。按照蓋尤斯的解釋,羅馬人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創(chuàng)設了時效取得制度,它使得某些物的所有權不致長期地并幾乎永久地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法律所規(guī)定的時效期間亦足以使所有權人尋找到自己的物。對時效取得的效力,莫德斯汀作出的說明最為直截了當:“時效取得即是通過在法定期間內持續(xù)的占有而獲得所有權”。
發(fā)展至近代,時效取得制度最先被法國學者所引用,在法國民法典第2219條規(guī)定:“時效,為在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取得財產所有權或免除義務的方法。”在法國的試行對他國和地區(qū)后來的立法實踐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如在日本、德國、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中均對物之時效取得做了立法規(guī)定。
(三)物權法上時效取得之構成要件
時效取得即取得時效,是指無權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權的方式長時間、公然、和平地占有他人財產或行使他人財產權利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從而依法獲得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
1.必須存在占有
(1)須是無權占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占有。但在實踐中基于所有的意思是占有人的心理狀態(tài)難以舉證,因此占有人主張是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時只需要證明占有的事實即可。
(2)須為和平占有。和平占有指非因占有人的侵奪而形成的占有。占有人以欺騙、暴力等手段取得占有物的不屬于和平占有。
(3)須為公然占有。公然占有是指沒有隱秘瑕疵的占有。將占有物公開于社會前不加掩飾的占有即屬于公然占有,不要求公開方式或者公開時間。但有所掩飾的如將項鏈進行一定的裝飾或改動使得佩戴時不被他人所發(fā)現即不屬于公然占有,不屬于公然占有。
(4)關于占有是否須為善意。關于占有是否需要善意,各立法理論有所差異。在臺灣,若是出于善意的,時效期限為動產5年,不動產10年。若無善意要求的則時效期限要求動產10年,不動產5年。在德國民法典中,不動產取得時效為30年,不以善意為條件;但在動產則以善意為必要,否則不得依時效取得所有權。
2.占有的標的物必須是他人的有主財產。
時效取得制度針對的是所有權的取得,故對于本屬于自己的財產不發(fā)生時效取得。由于對于無主物存在先占取得制度,因此時效取得也不存在適用空間。對于共有物的界定,部分共有人或一個共有人以所有的意思排除他人所有權的也適用時效取得。需要注意的是標的物一般僅為商業(yè)范圍內的,國有之物不適用時效取得制度。
3.占有之狀態(tài)須經一定的期間
時效取得制度的保護建立在占有人長時間、持續(xù)占有利用他人有主財產的基礎上,因此要構成時效取得,占有人對于標的物的占有必須是達到一定期間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時效期間必須連續(xù)不斷地經過,是否持續(xù),占有人只須證明前后兩時有占有之事實即可,而無須證明中間狀態(tài)。
(四)時效取得的功能
1.促進物盡其用,減少資源浪費
在羅馬時期,時效取得制度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財產所有人與需求人之間的矛盾,鼓勵物盡其用,促進生產,擴大收獲。在貿易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明確的所有權有利于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人們的交易積極性,促性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時效取得正是通過賦予以長時間、公然、和平的占有他人行使所有權的無權占有人以所有權,從而減少模糊產權,方便交易。此外,時效取得制度還可以促使所有權人積極行使自身權利,避免資源閑置。
2.確定財產歸屬,利于取證,解決糾紛
有觀點認為時效取得的存在就是糾正由于所有權與使用權長時間分離而造成的不穩(wěn)定的法律狀態(tài)。而法律制度重新調整所有權使得原本的權利缺陷不斷更正,重新確定財產歸屬,不但減少了糾紛的產生也使得在解決所有權糾紛時對于證據的獲取與判斷更加容易方便,總體起到定紛止爭的效果。
3.保護交易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
當一個無權所有人在長時間、公然、和平的持續(xù)占有某物并行使權利后,善意第三人將其認為是具有產權的所有權人,并與其在該財物上建立了各種的法律關系。若此時否認時效取得制度,便造成了各種法律關系無效,無論原所有權人氣候是否會積極行使其所有權,這都勢必會造成法律關系與社會經濟的混亂,因此一套完整的時效取得制度能夠起到保護交易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
2 對“渝富橋”“富僑”商標案中的時效取得適用的分析
(一)案情簡介
引證商標是第1967348號指定顏色的“富僑及圖”( 簡稱“富僑”),由重慶富僑保健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富僑公司)于2001年7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簡稱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并于2002 年11 月被核定注冊在第42 類美容院等服務上。被異議商標第3413981號“渝富橋 YUFUQIAO”( 簡稱“渝富橋”) 由楊世群于 2002 年 12 月向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指定使用在第 42 類美容院等服務上,于2004年8月進行初審公告。富僑公司在異議期滿之日前向商標局提出商標異議,商標局作出(2008)商標異字第04917號裁定,對被異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重慶富僑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簡稱商評委)提出復議申請,2010年6月,商評委作出(2010)商評字第12380號裁定(簡稱第12380號裁定),裁定被異議商標不予核準注冊。隨后,又依次經歷了一審、二審、再審程序,而由一審法院、二審法院、再審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次否定了前一程序的裁判結果,再審法院的裁判結果為維持一審法院判決,即撤銷商評委第12380號裁定,商評委重新作出裁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思路分析
1.爭議焦點
從商標異議程序到再審程序階段,五個裁判機關都將被異議商標是否與引證商標構成近似作為裁判的爭議焦點。根據《商標法》第三十條的規(guī)定,對于與他人在同一商品或類似商品上已經注冊或初步審定的商標相同或近似的申請注冊的商標,由商標局駁回申請。而對于是否構成近似的判定,五個裁判機關基于案件事實自由裁量,作出了并不一致的裁判。值得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行提字第1號判決書中,雖仍將兩個商標是否構成近似作為爭議焦點,但其將多個因素納入到判斷是否構成近似的考量范圍內,其中就包括市場聲譽和知名度,這其實就是對時效取得制度的間接借鑒。
2.時效取得制度的間接適用
在本案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實:四川渝富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于2000年2月19日成立,重慶富僑公司于2000年3月16日成立,四川渝富橋保健有限公司于2001年3月29日成立,引證商標申請日為2001年7月2日,被異議商標申請日為2002年12月23日。自2001年3月后楊世群用“渝富橋”作為公司商號和服務商標在全國投資開店同時開展加盟業(yè)務,被異議商標已獲得較高的市場商譽和知名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3)行提字第1號判決書中,裁判機關只是在判斷兩個商標是否構成近似時考慮到被異議商標已經形成的較高商譽和知名度,從而得出兩個商標共存不容易導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具有區(qū)別性,因而不夠成近似的結論。其并沒直接適用時效取得制度,而是基于前述被異議商標自2001年3月后已獲得較高市場商譽和知名度的事實判斷兩商標不構成近似。
(三)時效取得制度的直接適用。
如果我國法律有關于在商標法上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就可以直接適用時效取得制度。間接適用有其局限性,與在商標法上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的前提(行為人自主、公然、和平、持續(xù)使用與他人在同一商品或類似商品上已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邏輯關系正好相反。
在判決中,裁判機關將被異議商標已經形成的較高商譽和知名度作為兩商標是否構成近似的一個考量因素,而時效取得制度直接適用于商標法中應以行為人自主、公然、和平、持續(xù)使用與他人在同一商品或類似商品上已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為前提。在本案中,如果適用時效取得制度,就首先要證明被異議商標與引證商標構成近似?;诎讣聦崳魞缮虡瞬粯嫵山?,則可以直接適用現行《商標法》第30條作出裁判;若兩商標構成近似,此時則可以通過分析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結合時效取得的制度精神,作出是否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的裁判。
直接在商標法上適用時效取得制度可以達到以下兩個效果:
1.為案件的裁判提供另外一種思路。
裁判時除了考慮《商標法》第30條規(guī)定的情形,還可以考慮案件是否可以適用有關時效取得的規(guī)定。
2.與《商標法》的立法目的相符合。
《商標法》的立法宗旨既是要保護商標所有人在商標上投入的精力、時間和金錢,又是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降低消費者的搜索成本。而時效取得制度在商標權人怠于行使權利,而消費者已經可以區(qū)分兩個商標的情況下,在兩類保護主體間尋求到了一種平衡。
3 時效取得制度適用在商標法上的正當性
我國目前并未確立時效取得制度。對于是否在我國民法上引入時效取得制度,我國學界的態(tài)度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反對建立時效取得制度,二是建立完全的時效取得制度,三是建立有限的時效取得制度。
(一)反對在商標法領域建立時效取得制度的理由包括:
1.商標不能被排他性占有。
商標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其保護對象正如所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象一樣,具有可復制性,不能在物理上被排他性占有,而起源于羅馬法的時效取得制度以占有為前提,商標不具有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的前提,因此時效取得制度被認為不適用于商標法上。
2.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我國目前即使在物權法領域也未確立時效取得制度,其原因在于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度的特殊性,尤其是立法者對時效取得制度懷有惕怵之心,擔心通過占有他人的物而經過一定的期間即取得其財產權的做法,會鼓勵人們不勞而獲,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這樣的考量同樣出現在商標法領域,無商標權權利人通過占有他人的商標而經過一定期限即取得商標權的做法,竊取商標真正權利人的權利,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二)我國應當在商標法領域適用時效取得制度,其理由在于:
1.關于反對在商標法領域適用時效取得制度理由的反駁。
針對否定說的觀點一,筆者認為,首先,雖然商標不能被排他性占有,但是商標法上的時效取得制度并不一定需要以占有為前提。其次,商標權作為一種知識產權,雖然其與物權存在差異性,但它們之間同時也存在密切的相關性,物權上的時效取得制度也是可能適用在商標法上的。大陸法系將權利客體的物理屬性作為劃分權利性質的重要標準,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性使得其與一切有形財產及其附屬的權利區(qū)分開來。知識財產不占據有形的物質空間,權利主體對它的占有也不具有實際的控制,同樣,因為知識財產不會發(fā)生有形的損耗,所以不適用侵權法上的恢復原狀的責任方式。這是物權與知識產權的差異性,但是,財產權利之間的差異性因為強調財產價值----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被削弱,另外具有不同客體形態(tài)的財產權之間存在相互滲透融合的趨勢。所以,物權與知識產權存在相關性,物權法上的時效取得制度具備適用在知識產權法上的可能性。
針對否定說的觀點二,取得時效制度并非鼓勵人們不勞而獲,并不與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相悖。取得時效制度首要的功能是促進物盡其用,這與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是相符的。就權利人而言,如果受到時效取得制度的約束,那么將積極行使權利,從而有利于減少物的浪費和閑置。時效取得制度的目的并不在于抵消或者弱化財產權的效力,而是敦促權利人善盡利用財產的社會責任,并尊重既有社會秩序,以促進公共利益的發(fā)展。
2.按照立法精神,時效取得制度完全可以適用于知識產權。
根據我國商標法第一條的規(guī)定:為了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促使生產、經營者保證商品和服務的質量,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特制定本法。由此可見,我國商標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一加強商標管理,二保護商標專用權,維護商標信譽,保障經營者和生產者的利益,三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四維護市場競爭公平秩序。
(1)時效取得制度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如果一個無權利人以所有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繼續(xù)地使用他人的商標,并且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那么消費者就可能自然而然地信賴無權利的商標使用人享有真實權利,并在此事實狀態(tài)上與之建立各種法律關系。如果推翻相關法律關系,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維護了形式上的司法公正,但是勢必會損害消費者的信賴利益和經濟利益。所以出于保障消費者利益的目的,應當在商標法領域使用時效取得制度。
(2)時效取得制度維護市場秩序和法律秩序
一旦龐大復雜的法律關系被推翻,不僅損害消費者的信賴利益和經濟利益,還必然引起市場經濟秩序與社會法律秩序的混亂。在商標法領域,商標作為一個企業(yè)不可估量的財富,是一個企業(yè)的立命之本,其與市場經濟,公司企業(yè)及消費者三方緊密聯(lián)系,如果貿然中斷其繼續(xù)適用商標的權利,會打破原來的法律關系和市場秩序,有悖于法律維護共同生活的和平秩序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增加人們與憑借他人的商標所有權與之建立法律關系時的不安。因此,需要在商標法領域引入時效取得制度來尊重和承認永續(xù)的一定事實狀態(tài)。
在司法實踐中,無權利人長期,持續(xù),和平,公然地行使商標權,隨著時間的推移,極有可能導致證明真實權利所需的證據難以獲得或者難辨真假。故而應當適用時效取得制度,
以長期存在的一定事實狀態(tài)作為證據,確定其權利關系。
此外,時效取得制度可以避免他人因信任而與無權利人建立的法律關系處于不確定性中,猶如一棟岌岌可危隨時可能粉碎的房屋,時效取得為民事主體提供了社會生活的經驗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可預期性,故而起到對既定的法律秩序的維護作用。
3.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促進作用
商標權利人長期消極行使權利,而無商標權權利人卻積極行使商標權。兩者之間比較衡量,從社會公共利益的整體角度來說,在此中情況下,保護無商標權權利人的利益更能發(fā)揮商標的社會經濟效用。另外,商標的時效取得制度可以督促商標所有權人及其他相關權利人積極履行社會義務,間接促進社會公益。羅馬法以來各國承認時效取得制度的理由,主要在于維持因一定事實狀態(tài)繼續(xù)達一定期間而形成的財產關系的新秩序,期能從中確立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并排除因歲月流逝而發(fā)生的舉證困難,從而實現法律秩序安定的社會公益。法律就所有權保護與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予以衡量后,于是采取后者之選擇,因而承認時效取得制度;同時,使長期繼續(xù)占有他人之物的人,無論善意與否均能取得其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也具有促進物盡其用的社會功能。
4 時效取得在商標法上的立法建議
綜合以上的研究和論證,可以得出“時效取得”在商標法領域存在適用的可能性和空間。雖然我國目前并沒有關于時效取得的規(guī)定,但是這項制度的規(guī)定在整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有其重要意義。當然時效取得制度既不能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也不能過于嚴格使法律失去創(chuàng)設的意義。在此,筆者認為,我國的商標法適用時效取得制度時應當符合以下構成要件:
1.未注冊商標使用人對商標的使用應當基于自主、和平以及公開的使用。即對于商標的使用應當滿足以下條件:
(1)自主使用。即使用人對于商標的使用有事實上的意思能力,并且在事實上具有排除他人就商標為一般支配的意思。
(2)和平使用。即使用人對于該商標,應當以非暴力、非脅迫手段獲得并進行使用。如果使用人以暴力手段或脅迫手段強行對商標進行使用,則不可受到法律的認可。
(3)公開使用。即使用人對于商標的使用并非基于故意隱瞞、隱匿的方式,其他人可以從使用人的行為外觀上得以知曉,使用人對于商標的使用為不特定的多數人所知。
2.使用須持續(xù)使用。
所謂持續(xù)使用即對于商標的使用應當保持時間上的連續(xù)性,不曾中斷。規(guī)定持續(xù)使用更有利于保護注冊商標使用人的合法權益,注冊商標使用人在維權時更為方便。如果允許商標的使用可以中斷,則未注冊商標使用人可以利用這一規(guī)定,通過對商標的間斷使用導致注冊商標使用權人舉證困難,不利于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因商標的時效取得是對于未注冊商標使用人取得商標權的例外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已經對注冊商標使用人的完整商標權造成了破壞,因而對于商標權的時效取得的范圍應當做出較為嚴格的限定,故要求對于商標權的使用應為持續(xù)使用。
3.未注冊商標需要取得顯著性。
首先,商標法上適用時效取得的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維護市場秩序和法律秩序,促進社會公共利益。規(guī)定未注冊商標使用人通過使用商標,使得商標產生了一定的顯著性,為商標法上時效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正是出于維護該制度目的的考慮。商標的一大重要功能即為指示商品來源,降低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如果未注冊商標通過使用產生了一定的顯著性,那么就不會造成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來源的混淆。時效取得的規(guī)定可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維護市場秩序,從而也促進了社會公共利益。
4.使用需達到一定期限。
關于時效取得制度期間的長短,各國要求并不相同,并因善意、惡意有所區(qū)別。商標的時效取得期間不應規(guī)定的過長。因為商標是企業(y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都會突出的標志,在市場流通中很容易被消費者接觸和認可,商標權人在此種情況下應該較容易積極維權,過長的時效取得期間的規(guī)定是對商標權人的過度保護。
在實踐中,物權法上的時效取得經常以占有是否善意作為劃分界限,如在日本民法中以所有的意思平穩(wěn)且公然地占有他人之物者,經20年即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但是如果占有之始為善意且無過失,經10年即取得占有不動產的所有權。在臺灣的《六法全書》中以所有意思占有他人之動產者經十年獲得所有權,以所有意思善意無過失的占有他人之動產者經五年獲得所有權;以所有意思占有他人之不動產者經二十年獲得所有權,以所有意思善意無過失的占有他人之不動產者經十年獲得所有權。
物權法上對于善惡意占有的區(qū)分,首先符合人們的法律情感,其次,能夠彌補物之所有權的欠缺。但筆者認為時效取得在商標法的適用上不應仿照物之時效取得以善惡意為劃分界限,原因在于:首先,實踐中多數搭便車的行為都是基于惡意的;其次,在訴訟或實踐中區(qū)分善惡意審查難度大,不利于法院判案或商標局授權。在多數行為人為惡意以及時效取得期間較短的情況下,不區(qū)分善意惡意并不會對商標權人的權利造成嚴重影響,可以使糾紛解決更為順利。
參考文獻
[1]陳定良.取得時效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鄧宏光.從商標法立法宗旨談商標法的完善[J].百家言,2005,(5).
[3]鄧宏光.論商標法的價值定位——兼論我國《商標法》第1條的修改[J].法學論壇,2007,(1).
[4]杜穎.商標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甘功仁,白彥,丁亮華.取得時效制度的適用性研究[J].現代法學,2002,(4).
[6]劉春田.民法原則與商標立法[J].知識產權,2010,(1).
[7]梁慧星,陳華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42-148
[8]李雨峰.論知識財產使用權的時效取得[J].法學評論,2011,(5).
[9]蘇喆.把握公平與效率的雙重價值取向——論我國商標權取得制度的完善[J].知識產權,2012,(3).
[10]楊佳紅.我國物權立法應確立時效取得制度[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5).
[11]張玉敏.論使用在商標制度構建中的作用[J].知識產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