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要】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應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目標,正確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講授與訓練的關系、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系、讀與寫的關系。
【關鍵詞】語文教學;四個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教師除了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外,還要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四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仍有一些語文教師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yǎng),片面地認為學生基礎知識夯實了,學習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這是極其錯誤的,原因是知識“死”的,能力是“活”的,兩者之間有緊密聯(lián)系,但不是正比關系。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必須要全面培養(yǎng)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強調(diào)能力,并不是意味著忽略知識的傳授。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掌握知識的多寡,這二者不可偏頗。能力要靠知識作基礎,但是知識不會自然轉(zhuǎn)化為能力,必須由教師精心地培養(yǎng),使學生逐步達到獨立學習的境界,因此,根本的一條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首先,要教給學生規(guī)律性的知識。例如,分析記敘文的結構,應給學生講清記敘文常以時間、空間或事件來安排記敘順序。學生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性的知識,再分析同類文體的文章,就能得心應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教學生死記硬背語文知識,就不利于培養(yǎng)能力,久而久之,學生懶于思考,想象力、聯(lián)想力就會逐漸下降。若能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探索規(guī)律性的東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其次,要從個性出發(fā),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實踐證明,這樣做了,就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正確處理講授與訓練的關系
目前,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不能正確處理講與練的關系。有的教師,為片面追求學習成績,加班加點,簡單重復,搞題海戰(zhàn)術,結果事與愿違。筆者認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是精講精練,縮短教學時間,減少無效勞動。所謂“精講”,就是要講授教材的精華要點,要敢于取舍,做到一課一得。 “精講”要求教師重在點撥,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從教師手里學到舉一反三的本領。所謂“精練”,是指納入課內(nèi)隨時進行的練習,要配合教材有目的地練,圍繞知識點,精心設計練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正確處理好精講與精練的關系,首先要合理安排教與學的時間,既能夠使教師講清、講透,又要使學生練得充分、全面;其次,要深入研究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同時設計好練習的重點、要點;第三,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第四,要準確把握及時性原則和對應性原則,使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及時被學生消化、吸收、鞏固,并通過訓練反饋進行教學調(diào)整,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三、正確處理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系
小學階段普遍開設閱讀指導課,其主要目的既在于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也在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斷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大都重視課外閱讀。事實也是如此,以閱讀而論,一學期就那么一本教材;就寫作而論,一學期就寫那幾篇文章。這樣是很難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必須處理好課內(nèi)和課外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下功夫,得法于課內(nèi),得力于課外,以課內(nèi)閱讀指導課外學習,以學習閱讀促進課內(nèi)學習。例如,在學完《三顧茅廬》之后,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在學完《莫泊桑拜師》之后,要求學生閱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不這樣做,古今中外名人的佳作,學生在課內(nèi)又能讀到幾篇呢?因此,必須要重視課外閱讀。語文教學應舉課內(nèi)之“一”,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去反課外知識之“三”,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處理好課內(nèi)和課外的關系,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點:既要注重方法指導,又要敢于放手;既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課外學習信息,努力創(chuàng)建健康的課外學習環(huán)境;既要跟蹤管理,還要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調(diào)動學生課外學習積極性。
四、正確處理讀與寫的關系
目前,一些學校、一些語文教師重讀輕寫,一學期下來就寫八九篇作文。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讀有本可循,是硬任務;寫無章可循,是軟任務。其實,讀與寫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頗,讀是為了積累,為了更好地寫;寫是應用,可以促進學生有選擇地讀。
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讀?!庇行┱Z文教師,對課文雖然也強調(diào)一個“讀”字,但是是“放羊式”地讓學生隨心所欲地去讀,失去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讀時,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科學方法啟發(fā)、誘導他們有目的地去讀書。教師不妨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讀書,第一遍讓學生在書上勾畫圈點,解決字詞,把握課文大意;第二遍,從文章的詞語運用,到文章的篇章結構去細心研究,掌握要領;第三遍,做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學習體會,還可以根據(jù)不同文章進行創(chuàng)造性仿寫。例如,在閱讀《天鵝的故事》之后,可以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感想;在閱讀《誠實和信任》之后,讓學生仿寫《奉獻與尊重》。
勤于寫作,也是鍛煉學生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動筆寫作的好習慣。在課內(nèi)要求學生讀懂、讀透每一篇課文,在課外,學生能自覺廣泛地閱讀和練筆,讀寫結合,日積月累,形成較為濃厚的讀書風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馮勝民.初中語文教學探微[J].教育革新,2003(11).
[2] 韋志成.語文教改20年的科學價值[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08).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