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午,趙紫薇,曹 姍,周 萱,徐 芳,于春泉
中國脂質組學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王泓午,趙紫薇,曹姍,周萱,徐芳,于春泉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目的]了解國內脂質組學研究現狀。[方法]收集中國2003年至今的脂質組學文獻,并運用NoteExpress3.0、Bicomb2.0和SPSS19.0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結果]共檢出有效文獻74篇。脂質組學研究的年發(fā)文量呈上升趨勢,基本形成核心作者群體,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分別為發(fā)文量前三位的研究機構,通過對18個高頻關鍵詞的分析,得到5個熱點主題方向。[結論]國內脂質組學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炎癥相關的脂質組學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脂質組學;文獻計量學;研究現狀
脂質是指一大類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極性有機溶劑且化學成分與結構非均一的有機化合物,參與生命活動,為生物提供能量,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1]。2003年由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Han等[2]正式提出脂質組學這一概念,其屬于代謝組學的重要分支,即對生物體內的脂類物質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其相互作用以及與其他生物分子的作用。脂質組學的提出興起了對脂代謝調控在各種生物現象中作用機制研究的熱點[3-5],廣泛應用于生命、醫(yī)藥等學科領域之中?,F將2003年至今的國內有關脂質組學研究的文獻進行收集整理,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分析其研究現狀,望為今后中醫(yī)藥脂質組學研究提供參考。
1.1數據庫來源以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為檢索來源。
1.2檢索策略選擇主題檢索,檢索自由詞“脂質組學”,檢索時間限定為2003年1月—2014年10月。
1.3納入與排除標準同時符合如下條件:1)納入以脂質組學為主題的文獻,排除非該主題文獻。2)納入文獻的類型為會議論文,期刊文章、學位論文,排除新聞、會議通知、文摘、書籍等類型文獻。3)納入的文獻需有足夠信息摘要且可獲得全文,排除資料缺失、不能獲取全文的文獻。4)排除重復文獻。
1.4研究方法將檢出文獻的題錄導入Note Express3.0軟件,根據“年度”“題目”字段進行查重,保留資料最完整的文獻,并通過人工查閱全文的方式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運用NoteExpress3.0、Bicomb2.0和SPSS19.0軟件,對文獻的年度分布、研究單位、核心作者群、關鍵詞的共詞聚類以及研究熱點進行計量學分析,以了解脂質組學研究現狀。
圖1 脂質組學文獻年度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ation yearsof literatureon lipidom ics
檢出文獻數量分別為中國知網68篇,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篇,萬方數據庫110篇。對檢出文獻進行清洗后,共納入有效文獻74篇,其中學位論文25篇,會議論文8篇,期刊文章41篇。
2.1文獻年度分析文獻的年度分布情況,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發(fā)展情況,分析文獻量與時間變化的關系,可以大體揭示該學科的發(fā)展階段與規(guī)律[6]。脂質組學文獻最早的3篇文獻發(fā)表于2004年,2004年至2008年平均年發(fā)文量不足5篇,2009年起年發(fā)文量逐年上升,2013年達到頂峰14篇,增長趨勢見圖1(注:2014年只收錄了1月到10月間發(fā)表的文獻),表明脂質組學這一新興學科正逐漸被研究者們所關注。
2.2研究機構分布共有49個研究機構發(fā)表脂質組學文獻,其中大學院校參與發(fā)表44篇,醫(yī)院發(fā)表23篇,研究所發(fā)表20篇。發(fā)文量前3名的研究機構分別為天津大學9篇(12.16%)、中國科學院6篇(8.11%)、北京協和醫(yī)學院6篇(8.11%)。74篇有效文獻中由研究機構獨立發(fā)表39篇(52.70%),多機構合作發(fā)表35篇(47.30%),發(fā)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如表1所示。
表1 脂質組學研究機構分布情況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on lipidom ics research
2.3高頻關鍵詞分析關鍵詞的共詞聚類分析可以反映某一學科的研究熱點[7],其主要原理是對一組詞兩兩統(tǒng)計它們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以此為基礎對這些詞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反映出這些詞之間的親疏關系,進而分析這些詞所代表的學科或主題的結構與變化[8]。運用Bicomb2.0軟件提取全部文獻的關鍵詞,對相同意義詞語(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NAFLD”、“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儀同“UPLC-Q/TOFMS”)進行清洗后獲得關鍵詞380個,截取頻次3次及以上為高頻關鍵詞(見表2),生成共詞矩陣,應用SPSS19.0對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共詞聚類樹狀圖。見圖2。
2.4核心作者分析共有225位作者參與發(fā)表脂質組學文獻的發(fā)表。其中發(fā)表文獻3篇的1人,2篇23人。根據普萊斯定律[9],核心作者所發(fā)表的文獻應占文獻總量的50%,核心作者最低文獻量(m)為:,其中n指文獻量最多的作者的文獻數[10]。在本文中nmax=3,根據公式得m=1.30,需取整數為2篇,發(fā)文量為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共24人(詳見表3),占全部作者的10.67%,這些作者共發(fā)表文獻49篇,占文獻總量的66.22%,符合普萊斯定律的要求,即脂質組學研究已基本形成核心作者群。
表2 脂質組學文獻高頻關鍵詞頻率分布表Tab.2 Thehigh frequency keyword of literatureon lipidom ics
圖2 脂質組學文獻共詞聚類樹狀圖Fig.2 The clustering treegraph ofhigh frequency key word of lipidom ics
3.1磷脂的色譜分析及質譜檢測方法(基于關鍵字段1、2、4、17、7、5、11)陸姝歡[11]建立了以液質聯用技術(HPLC/ESI/MSn)為基礎的高通量、高靈敏度及高分辨率的研究方法,為紅豆杉細胞包含的6類84種磷脂分子建立了磷脂圖庫。王友誼[12]基于鳥槍法的脂質組學研究策略,分別建立了直接進樣電噴霧串聯質譜法分析磷脂和流動注射電噴霧串聯質譜法分析膽固醇酯的方法,并應用這兩種方法分析了生物樣本中磷脂和膽固醇酯的分子種和含量。劉瑩[13]采用液質聯用技術對釀酒酵母細胞磷脂和固醇進行定性定量研究,從脂質組學角度系統(tǒng)分析釀酒酵母細胞在在不同乙醇濃度下二倍體和單倍體發(fā)酵體系的脂代謝的變化規(guī)律和脂生物標志物,從脂組學角度揭示細胞應對不同濃度乙醇刺激的響應應答機制。
表3 脂質組學核心作者發(fā)文量Tab.3 The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quantity from coreauthor
3.2高脂血癥在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中的作用機制(關鍵字段8、18、10、6、12、15) 汪俊軍等[14]通過對血液樣本的檢測得出高脂血癥人群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與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膽固醇比值高度呈正相關。高脂血癥人群膽固醇酯轉運蛋白水平升高,促進了脂蛋白間脂質轉運,使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脂質組成發(fā)生變化,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3.3Ⅱ型糖尿病的脂質組學分析(關鍵字段9、16、3、13)陶旭光等[5]采集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運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法(HPLCQ/TOF-MC)進行脂質學分析,結果表明,相對于正常大鼠,甘油脂類、鞘脂類、磷酯酰絲氨酸、孕烯醇酮脂水平明顯升高,糖脂水平顯著下調,存在多途徑的脂代謝紊亂,并且結果顯示復方中藥人參白虎湯及六味地黃丸較單一化合物的西藥二甲雙胍具有更好調節(jié)脂質紊亂的作用。
3.4炎癥的脂質組學研究(關鍵字段14)趙麗麗[15]運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儀(UPLC-Q/TOFMS)分析RAW 264.7細胞中的甘油磷脂類代謝物鑒別了RAW264.7細胞中的78個甘油磷脂類成分,有22個磷脂酰乙醇胺、49個磷脂酰膽堿、4個磷脂酰甘油、1個磷脂酰肌醇和2個未知的甘油磷脂類成分,并發(fā)現磷脂酰膽堿PC(16∶0/18∶1)和磷脂酰乙醇胺PE(18∶0/18∶1)的代謝調節(jié)貫穿于炎癥的發(fā)生和消退過程,可能是炎癥發(fā)生、消退過程中的重要的脂質標記物。
3.5其他目前脂質組學在脂質代謝疾病的預防、控制及診斷、脂質生物標志物、藥物靶點的鑒定以及藥物的研發(f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16-18]。殷婷婷等[19]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連用技術,探討風濕性疾病濕熱證的脂質組學特征,通過強直性脊柱炎濕熱證組與非濕熱證組血清脂質指紋圖譜的比較顯示,部分甘油磷脂酰膽堿類和甘油三酯類為強直性脊柱炎濕熱證脂質代謝的特異性本質;通過強直性脊柱炎、同性性關節(jié)炎濕熱證組與健康人對照組的比較,提示溶血甘油磷脂酰膽堿類Lyso-GPC(16∶0)Lyso-GPC(18∶2)與Lyso-GPC(18∶1)可能是風濕性疾病濕熱證脂質代謝的共性實質。趙鐵等[20]認為柴黃益腎顆粒干預可以延緩糖尿病腎病大鼠的病程進展,其機制可能與該顆粒對脂質特別是鞘脂類代謝異常的調節(jié)功能有關。研究方法是運用超高壓液相-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比較脂質代謝物在干預前后的變化,結果顯示4種鞘磷脂酰膽堿SM(C33∶1)、SM(d18∶1/16∶1)、SM(C42∶3)、SM(C42∶2)與2種甘油磷脂酰膽堿PC(42∶10)、PC(36∶4)改善明顯,相對變化倍數分別為1.50、1.38、1.23、1.29、1.15與1.30。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搜集脂質組學研究文獻,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分析其研究現狀。脂質組學作為一門新型學科,國內研究尚屬初級階段。從近5年研究熱度來看,炎癥方向的脂質組學研究文獻相對較少,提示此方向可能成為日后研究的新熱點,為臨床醫(yī)生以及研究人員對脂質組學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曲楓.脂質組學分析技術及其在發(fā)現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相關生物標志物方面的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4.
[2]Han XL,Gross RW.Global analyses of cellularlipidomes directly from crudeextractsofbiologicalsamplesby ESImasss pectrometry:a bridge to lipidomics[J].JLipid Res,2003,44(6):1071-1079.
[3]李玉紅,江海濤,蘇菁,等.降脂清肝顆粒干預脂肪肝家兔脂質代謝作用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14,27(4):328-330.
[4]何倩.腺淋巴瘤內磷脂酰膽堿的分布與其代謝及病理機制的研究[D].南寧:廣西醫(yī)科大學,2014.
[5] 陶旭光,柏冬,宋劍南.中西藥對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脂質調節(jié)作用的比較研究[C].第11屆全國脂質與脂蛋白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2.
[6]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58.
[7]翟興,韓愛慶,張文婷,等.我國中醫(yī)藥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4,21(4):13-16.
[8]崔雷.專題文獻高頻主題詞的共詞聚類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19(4):49-51.
[9]葉鷹,潘有能,潘衛(wèi).情報學基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7-9.
[10]吳曉秋,呂娜.基于關鍵詞共現頻率的熱點分析方法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8):115-119.
[11]陸姝歡.脂質組學研究兩種紅豆杉細胞磷脂代謝的差異[D].天津:天津大學,2007.
[12]王友誼.鳥槍法脂質組學分析磷脂和膽固醇酯及其應用[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2.
[13]劉瑩.單雙倍體酵母細胞對乙醇響應的比較脂組學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14]汪俊軍,顧勤花,張春妮.高脂血癥人群血清膽固醇酯轉運蛋白的水平[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6,14(12):1038-1040.
[15]趙麗麗.NSAIDs干預RAW 264.7細胞炎癥模型甘油磷脂代謝的UPLC-Q/TOFMS分析[D].廣州:廣東省藥學院,2012.
[16]陸姝歡,楊松,元英進.脂質組學在醫(yī)藥研究中的應用[J].細胞生物學雜志,2007,29(2):169-172.
[17]孟勝喜,馮琴,胡義揚.脂質組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藥防治的新平臺[J].新中醫(yī),2013,45(9):3-6.
[18]王威,三浦俊宏,史紅,等.復方中藥糖脂清對KK-A~y小鼠糖脂代謝影響的機制探討[J].天津中醫(yī)藥,2008,25(3):223-224.
[19]殷婷婷,趙春杰,張英澤,等.風濕性疾病濕熱證實質的脂質組學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1):210-213.
[20]趙鐵,張浩軍,殷婷婷,等.柴黃益腎顆粒對糖尿病腎病大鼠保護作用的脂質組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5): 155-162.
(本文編輯:李琳,高杉)
The bibliometricmanalysisof lipidom ics research in China
WANGHong-wu,ZHAOZi-wei,CAOShan,ZHOUXuan,XU Fang,YUChun-qu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Literature domestic lipidomicswere analyzed to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research lipidomics.[Methods]We collected since 2003 lipidomics literature,and used NoteExpress3.0,Bicomb2.0 and SPSS19.0 software for bibliometric analysis.[Results]A total of 74 valid documentswere screened out.The amountof literature published were on the rise.The top three institutionswere Tianjin Universit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nd Chinese Academy of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hrough the analysisof18 high-frequency keywordswegot5 hottopics.[Conclusion]Domestic lipidomics research isstill in its initialstage.Inflammation lipidomics researchneeds tobe further deepened.
lipidomics;bibliometric;currentresearch situation
R589.2
A
1672-1519(2015)02-0076-04
10.11656/j.issn.1672-1519.2015.02.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14CB542902)。
王泓午(1966-),男,醫(y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yī)證候學研究。
于春泉,E-mail:ycq-4@163.com。
(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