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新聞傳播受眾認知偏差探討
鐘華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摘要微信作為手機移動通訊軟件當中的重要通訊工具,以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迅速席卷了整個亞洲市場,成為當今社會人們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微信也是一個重要的媒體平臺,是新聞傳播的重要陣地。但是,在微信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受眾認知偏差的問題,影響新聞傳播的質(zhì)量和效果?;诖?,本文對微信新聞傳播受眾認知偏差的有關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微信;新聞傳播;受眾認知偏差;策略
指導教師:嚴?。执髮W教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來臨,各種網(wǎng)絡交流方法、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交流的方式,而且還可以使人們隨時隨地就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微信作為時下最流行的通訊軟件之一,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同時微信也是一個新聞傳播的平臺,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受眾認知偏差的問題,對新聞傳播的質(zhì)量造成不利的影響。如何降低受眾認知偏差,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發(fā)揮新聞傳播的作用吧,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希望本文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可以為有關領域提供一些幫助。
目前、微信發(fā)展勢頭強勁,擁有大量的用戶,并且用戶的數(shù)量還在持續(xù)增加,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亞洲區(qū)用戶群體最大的即時移動通訊軟件,因此微信也成為新聞行業(yè)激烈競爭的新媒體重地。
微信新聞傳播的機制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公共平臺推送、朋友圈分享以及好友之間發(fā)送信息。另外,微信新聞傳播還具有新聞閱讀碎片化、使用群體年輕化、知識化、傳播方式病毒化、傳播主體準實名化以及傳授關系熟人化等特征,由此也可以看出微信新聞傳播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微信新聞的同質(zhì)化情況非常嚴重;只是簡單的傳播一個新聞事件,對新聞缺乏深入的思考;微信上的很多新聞都是垃圾新聞,浪費用戶的時間;微信的傳播力先天存在缺陷。針對這些問題,利用微信進行新聞傳播還需要加強監(jiān)管的力度,以提高微信新聞傳播的質(zhì)量[1]。
所謂的受眾認知偏差就是指信息接受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頭腦中形成的對傳播者和新聞信息的誤解,從而錯誤的對傳播者的傳播意圖進行判斷和揣測,從而對受眾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而產(chǎn)生受眾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包括以下兩點。
2.1角色虛擬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
角色虛擬就是指受眾在接收到一個新聞信息之后,會和新聞事件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從而不自覺的在腦海中和主人公進行角色互換,產(chǎn)生所謂的情境效應。這種情況下,受眾就會產(chǎn)生認知上的誤差,進而對新聞傳播的質(zhì)量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角色虛擬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新聞內(nèi)容:一是對經(jīng)典人物的介紹;二是對一些人或事進行的批評性和揭露性報道[2]。
2.2心理期待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
由于心理期待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指受眾對新聞傳播者或者報道的新聞事件存在的某種心理期待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每個層次的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期待都是各不相同的,每個受眾都希望接收到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信息,可以為自己解惑的信息,而當這種心理期待落空時,就會對新聞媒介、新聞傳播者等有關方面產(chǎn)生失望的情況,從而造成認知偏差[3]。
降低受眾認知偏差是提高新聞傳播質(zhì)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選擇,下面本文就提出幾點降低受眾認知偏差的策略,希望可以為新聞傳播領域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1)新聞傳播者應該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微信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傳播者作為信息質(zhì)量的把關者,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是國家和政府的喉舌,對社會風氣的形成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聞傳播者應該主動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教育性。首先,新聞傳播者應該對收集來的相關新聞信息進行嚴格的篩查,辨別信息的真?zhèn)?、好壞、主次以及輕重,從而保證受眾接收到的新聞信息是真實、準確又最重要的新聞內(nèi)容。其次,解決好上述問題之后,新聞傳播者還要對新聞資料進行編輯和加工,選擇出那些更加典型、與主題相關并且可以深刻揭露事情本質(zhì)的新聞信息進入傳播渠道[4]。
2)新聞傳播者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度”。
在利用微信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新聞做到精簡,緊緊圍繞新聞主題對新聞資料進行整理,讓受眾可以清晰地對新聞事件進行洞察。同時還要揣測受眾閱讀信息的心態(tài),將自己報道的動機端正,切勿出現(xiàn)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那些對受眾感官刺激較大,容易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新聞內(nèi)容,努力做到新聞報道的平衡。
3)在新聞可能存在歧義的時候,新聞傳播者應該對新聞的背景進行解釋,以免出現(xiàn)受眾斷章取義的情況。
受眾在觀看微信新聞時,都是大體的進行瀏覽,并且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從而就容易導致產(chǎn)生認知上的偏差,針對這種情況,新聞傳播者一定要對容易出現(xiàn)歧義的新聞內(nèi)容進行解釋,幫助受眾對新聞進行正確的理解,這可以對新聞的內(nèi)涵進行深化,傳達出正確的價值導向。同時,對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信息,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背景資料補充。另外,新聞傳播者還要把握好新聞報道中的強化點和弱化點,對于那些積極向上的新聞事件進行強化處理,如見義勇為的事或人等。而對于那些容易使受眾產(chǎn)生消極負面思想的新聞信息做弱化處理,如地區(qū)之間的工資收入狀況對比等[5]。
綜上所述,微信新聞傳播受眾認知偏差對新聞傳播的質(zhì)量會產(chǎn)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導致新聞信息傳播的社會作用無法真正的發(fā)揮出來。因此,新聞傳播者一定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盡量降低受眾認知偏差,保證新聞傳播的社會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揮,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利紅.微傳播時代傳統(tǒng)媒體如何報道新聞?——以體育新聞報道為例[J].出版廣角,2014(21):106-108.
[2]夏文津,焦中明.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弊端及改進[J].編輯之友,2013(8):73-74,81.
[3]陳力丹,廖金英.2013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J].當代傳播,2014(1):4-8.
[4]李縱.運用社交媒體進行新聞報道的策略研究——以微信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10):12.
[5]陳靜.廣播新聞傳播中微博微信的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4(14):59-60.
作者簡介:鐘華,所在院校為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文章編號2096-0360(2015)06-0016-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