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友
(安徽省來安縣大英中學滁州市239000)
在英語教材中,閱讀課文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它的容量大、密度高、話題廣,同時又是學生容易失分的部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大訓練并構建一種“限時自讀—導讀—朗讀—復述—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與條件,讓學生參與語言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從單元整體出發(fā),把握教材的邏輯體系。首先,將一個單元中各課的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所涉及的有關環(huán)節(jié)作整體安排和設計,使各部分、各環(huán)節(jié)構成一個整體,在不同階段都有所側重。例如高一Unit Three Celebration,這一單元都是圍繞慶祝(celebration)來展開的,教師要清楚哪些聽、說、寫的內(nèi)容與閱讀有關,作好充分鋪墊或擴展。其二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從語篇分析入手,把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求學生從其層次結構及內(nèi)容入手來獲取和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逐步培養(yǎng)其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
社會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個體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主動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的。知識的獲得必須鑲嵌在有關的或真實的情境中。因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始終要有一個理念:情境互動。在情境中呈現(xiàn)、應用;在互動中操練、掌握。要努力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任務情境,有了任務,學生明確了自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會激發(fā)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實踐性表現(xiàn)在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F(xiàn)代英語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善于覺察到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各種認知的或情感的需要,并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心理上暗示并在學習資源上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教師要明確,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是合作的、互動的,教師是協(xié)助學生而不是主宰他們。由此可知,教師要放下架子,平等、和藹的與學生互動并配合幽默風趣的口語,真正讓課堂氣氛熱烈,人人參與。
精讀和泛讀是閱讀的兩個方面。精讀屬于分析性閱讀,它對課文中各種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詳細講解其內(nèi)容,它是學生獲得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泛讀則是綜合性閱讀,它不進行語言點的分析,只要求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情節(jié)。泛讀是擴大語言知識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精讀與泛讀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門階段應以精讀為主,教給學生基本的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基礎知識,讓學生盡量多地背誦一些課文段落。同時應將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訓練學生掌握基本閱讀的方法、技能與技巧。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泛讀的比例應逐漸增加,在大量的閱讀中熟練閱讀技能技巧,提高閱讀速度,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每一節(jié)課上,老師要把精讀與泛讀結合起來應用,可采用先泛后精的形式,確定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快速讀課文,不要逐詞去看,而是整句整句地閱讀。
依據(jù)英語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閱讀速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要求學生完成自讀,初步理解全文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做好標記。教師邊巡視,邊給以一定的幫助,并出示幾個問題,讓學生邊讀邊理解。
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著重訓練學生的速讀、略讀等閱讀技巧,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和關鍵,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提高閱讀能力。
讓學生朗讀全文,熟悉全文,把握主體。要帶著問題去讀,鼓勵學生查閱詞典,翻閱相關參考資料,以解決理解方面的障礙。朗讀時注意句子結構和語音語調,老師可以在之前play the tape(聽錄音),在遇到一些長句難句時,要拿出來分析講解。
即要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簡短的描述,讓學生開口說。一個同學在說時其它同學注意聽,要提醒學生關注說的語音語調。如果遇到困難,老師要及時提示。這樣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聽力及口語。也可采用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縮寫或改編,以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每一篇課文后,我們應盡可能安排一些開放式的討論題,以提升主題,并給學生一個真正進行自主交流的機會,之后再編寫一段對話,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題可寫,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總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引導、指導和督導工作。讓學生進行真正的閱讀,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