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平
(蘄春思源實驗學校)
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更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在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 Uncle Tom”。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吃飯與否、婚否、年齡及薪資等,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比如中國人表示關心“你去哪兒?”“你在干啥?”之類的話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這些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自然不受歡迎。
同樣的一件事物,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和西方人的看法也是極為不同的。比如,中國人有“走狗”“狗腿子”“癩皮狗”“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并把人比作狗,如luck dog(幸運兒);Love me,lovemy dog.(愛屋及烏。)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則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需要正確掌握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但僅掌握以上幾點還不能保證無障礙的交際。人們在具體使用語言時還運用一套語用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包括: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見面打招呼;如何進一步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絕對方的要求;如何告別等等。我們英語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順勢講解英美國家與我們在使用稱呼上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好教材,在教學中多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英語的語境,從而正確掌握運用英語的方法。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許多詞匯或表達形式出自于圣經(jīng)、希臘神話及某些文學名著,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有助于促進我們對英語的理解。例如,“狗”(dog)在西方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對食狗肉十分反感?!癲og”在英語中有時含貶義,但總的來說屬中性或含褒義的情況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Every dog has 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時。)”此外,在英語中也有不少專有名詞出自文學名著或與歷史事件有聯(lián)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重,喜歡觀察身邊的事物和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當教到有關節(jié)日的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去收集一些外國節(jié)日的資料。如:圣誕節(jié)的來歷、感恩節(jié)為什么要吃火雞、復活節(jié)有哪些活動等,這也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教師可讓學生觀看一些簡單的英文片和文化知識方面的視頻材料,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環(huán)境中感受西方國家的文化。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豐富閱讀體驗,從而能逐漸用英語的思維進行英語的學習。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指導他們有意識地去留心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和收集有關文化背景的材料。由于是自己動手,學生有感而發(fā)。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深入英美生活中,以真切地感受他們的生活和文化,這樣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這種語言。
綜上所述,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不斷豐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識素養(yǎng),這樣才能在以后的教學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