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吉林省扶余市永平鄉(xiāng)中學)
心理學認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倍ㄏ蛱剿鞣瓷鋾ぐl(fā)人的思維活動,促使人們積極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探查問題的來源,并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所以說,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設置教學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并且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層次來闡述自己的見解,與同學互動,與教師互動,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講到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是由當時各種勢力自身矛盾和相互斗爭的客觀條件決定的,具體原因十分復雜,我們一起來分析。
教師設置這樣的問題:
1.武昌起義后,在中國的大地上存在哪些勢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答案(革命黨、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教師簡介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的組成,以及武昌起義后這些陣營的變化,了解封建勢力的土崩瓦解,袁世凱作為封建官僚在此時借機掌握了清政府的實權并得到了封建勢力的擁護,而帝國主義勢力則表面中立,實際上已把袁世凱視為他統(tǒng)治中國的新工具。教師在此時提出問題。
2.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是什么?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在辛亥革命時,袁世凱為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一方面借清朝的軍隊威脅革命黨,另一方面借革命勢力威脅清政府。他不惜剪掉辮子以示自己擁護革命,在革命黨許諾由他擔任大總統(tǒng)后,又上演了逼宣統(tǒng)帝退位的鬧劇。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在一起支持、擁護袁世凱,清政府則被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所拋棄,袁世凱再利用完清政府后也將之踢開,清政府也只有滅亡的命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黨由于自身的軟弱性,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袁世凱的共同打壓下,無法保護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所以,袁世凱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教師給予肯定:所謂“亂世英雄四方起”,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也有其道理。
3.具體道理何在,請學生課下討論,可查閱資料,分析、討論。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設置,教師又及時進行相關的引導、講解,學生進行深刻思考、討論、分析、總結,對歷史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也鍛煉了思維能力,學會分析問題。
課堂提問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歷史事件入手,選擇學生容易把握且難度適中的問題進行提問,結合教材知識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提問,學生才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