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敏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伯牙子期”是我們自小就耳熟能詳?shù)墓适?,他們正是因為音樂成為知己,成為生死之交,子期去世,伯牙棄琴。可以說,音樂是無國界的通用語言,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積淀。然而音樂教育卻成為教育界的弱勢,由于普通高考中音樂并不是一門應(yīng)考科目,自然也就成了不被重視的學科,成為名副其實的“副科”,隨著音樂教育的弱化,學生自然缺少了學習音樂的動機和興趣,更談不上通過音樂達到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課程注重學生情感教育的大背景下,這種音樂教學的尷尬處境是許多音樂教師所面臨的困境。筆者認為,高中音樂是培養(yǎng)學生情操,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應(yīng)該轉(zhuǎn)變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而充分利用通俗音樂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喜愛的流行歌手,例如熱門歌手鄧紫棋、張杰、陳奕迅、王菲、少年偶像組合TFBOYS、韓國偶像團體及一些小眾音樂歌手等等,尤其是近幾年歌手海選的節(jié)目層出不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中國夢之聲”等比賽節(jié)目博得眾多眼球,可以說通俗音樂對大眾的影響勢不可擋。通俗音樂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表達情感為主,比如描寫愛情、友情、親情和人生感悟、社會倫理、黑色幽默、暗諷社會現(xiàn)象等,其表現(xiàn)手法往往多樣化、生活化,易打動人心,形成共鳴,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濫造的口水歌,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流行音樂市場下,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往往容易被流行音樂中或喜或憂的情感表達所吸引,并在聆聽的過程中受到感動,激起共鳴。然而通俗音樂的本質(zhì)是具有商品化與藝術(shù)化的,在審美品位不一的情況下,學生常常被動地接受著這些良莠不齊的音樂,呈現(xiàn)出“被商品化”,特別是價值觀及人生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不可不說的是,通俗音樂的確有著巨大的能夠改變?nèi)饲楦信c意識的力量。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身為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通俗音樂的力量引導(dǎo)學生,抓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動力,并通過通俗音樂的選擇與施教,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shù)素養(yǎng)。
通俗音樂輕松易懂,不同于嚴肅音樂,它具有廣大的聽眾,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日常生活的壓力、學習考試的負重下,常常讓人疲憊不堪,通俗音樂不拘一格的特性已成為大家發(fā)泄憤懣、填補空虛、反叛社會的情感宣泄途徑,但也不乏充斥著眾多低俗的劣質(zhì)音樂。身為高中音樂教師,需要從良莠不齊的通俗音樂中挑選出適合學生的音樂,要知道,學生雖然自己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但畢竟有限,在紛雜的音樂世界里,他們往往也能陶醉在某些粗俗但自身覺得過癮的音樂中。
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1)謹慎地選擇一些通俗歌曲作為引導(dǎo)學生的突破點。課堂上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表達正能量的流行歌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歌曲體現(xiàn)的價值,比如五月天的《倔強》里的“我如果對自己妥協(xié),如果對自己說謊,即使別人原諒,我也不能原諒……就算失望不能絕望”,信樂團《海闊天空》里的“海闊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執(zhí)著將命運的鎖打破。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jīng)看輕我,讓我不低頭更精彩的活”等等。通過教師引導(dǎo),提升學生的價值認識,在學業(yè)上、生活上,要有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精神。(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利用流行歌曲深化教材的價值內(nèi)涵,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內(nèi)在理解。例如,教材的清唱劇《長恨歌》,是黃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君王貪慕女色而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xùn)。教師可以通過選擇以《長恨歌》為主題的流行歌曲進行導(dǎo)入,讓學生參與討論,再結(jié)合白居易的《長恨歌》詩詞朗誦,對清唱劇《長恨歌》進行逐步賞析,引導(dǎo)學生對《長恨歌》的詞意及時代背景深入了解,讓學生認識到清唱劇《長恨歌》所揭示出的深刻含義,作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部這種體裁的作品,充分展現(xiàn)了腐敗的政治必然會導(dǎo)致民族的災(zāi)難。(3)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培養(yǎng)其鑒賞音樂的能力。對于流行音樂的喜愛,不少學生說不出所以然來,究其原因還是文化素養(yǎng)的欠缺,這就需要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開闊視野,提升藝術(shù)審美,讓學生對流行音樂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和判斷,不但要認識到其藝術(shù)性的一面,也要知道其商品化的特征,對其也有取有舍,并反觀民族音樂、嚴肅音樂,充分認識其內(nèi)涵與意義。
民歌的賞析與認識是高中音樂課本中的重要部分,如西北民歌、內(nèi)蒙古民歌、西藏民歌、新疆民歌、河北民歌等,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地的歌曲題材多樣,表達方法豐富,音樂極具鮮明性,面對如此繁多的音樂,如何能讓學生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感受其中的魅力呢?尤其是民歌,對于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講,似乎接觸并不是很多,很難快速融入民歌審美的意境中,如果單純地講解民歌的特點,則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通俗歌曲中的民歌元素著手,對此類流行音樂進行梳理,將歌曲中不同的民歌元素分門別類。在進行不同地區(qū)民歌講解時,先來段大家耳熟能詳?shù)牧餍懈枨鷮?dǎo)入,讓學生由對歌曲的熟悉感逐漸帶入教學場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兩類歌曲的對比分析,凸顯出民歌的魅力。如,幾年前的“快樂女聲”獲獎?wù)唿S英唱紅了一曲《映山紅》,她運用的是山歌的唱法,將民族與流行融合起來,詮釋出原生態(tài)的清新味道,這里大家對歌手海選節(jié)目“快樂女聲”并不陌生,借此切入點,便是很好的導(dǎo)入方式。又如,烏蘭托婭的《套馬桿》《我要去西藏》,騰格爾的《天堂》,韓紅的《天路》等,都融入了西藏、內(nèi)蒙古的民歌風格。此外,在教授京劇的時候,例如《貴妃醉酒》橋段,我們可以引用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后者是對前者唱法的改編,這首歌既有京劇的唱法,也有時下流行的RAP 唱法,可以讓學生收獲不同的審美體驗??梢哉f,民歌有著濃厚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改編民歌的唱法,是對民歌唱法的繼承。在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音樂也有了新的需求,需要有新的民族風格的作品來滿足人們的情感訴諸,改編民歌的流行歌曲是民歌的一種創(chuàng)新,音樂教師在講解這些富于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時,不僅能讓學生領(lǐng)悟到民歌濃厚的民族性,也能體會到民歌所具有的時代性,在聲樂教學中,對于提高學生的民歌感受能力、民族聲樂技巧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高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里不斷成長的年齡,是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漸成形的階段,對所謂的喜好往往缺乏正確的認識,而通俗音樂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親民性,以至于出現(xiàn)眾多盲目追隨音樂潮流的人。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yīng)貫徹素質(zhì)教育理念,正視通俗音樂對學生以及對教學的影響,不能簡單粗暴地禁止,要因勢利導(dǎo),樹立學生對通俗音樂、傳統(tǒng)音樂的正確認識,將通俗音樂融于音樂教學中,兼顧現(xiàn)代審美意向,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