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林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揚中市西來橋學校)
新的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標準強調“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彼越處煈摲e極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讓學生充分利用身邊廉價的器具和材料,設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和實踐活動。借助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逐步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的學習熱情將會最大限度地被調動起來。通過家庭小實驗,可以增強學生對生物現象的探究欲,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在教學《飲食與營養(yǎng)》這一節(jié)時,學生了解了淀粉、脂肪、蛋白質與水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出現一些有趣的反應。于是就布置家庭小實驗,讓學生放學回家之后,選擇面粉、雞蛋、豬油等,分別加入冷水和熱水攪拌,仔細觀察這些物質在不同的水溫下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并談談實驗后的收獲與困惑。
通過小小的家庭實驗,不僅可增添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體驗感受到生物與化學、物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融。如,在學習“氣體的擴散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我布置學生在做一朵布花并噴灑花露水,放在寫字臺上,體驗氣體在空氣中是如何擴散的,從而理解氣體都能從濃度大的地方向濃度小的地方擴散,直至兩邊濃度相等為止,為將來學習八年級物理、九年級化學中的分子運動論打好基礎。
其實,只要我們教師有心、用心,那么在初中生物的諸多章節(jié)都可以結合學科知識布置一些相應的家庭小實驗,這對于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多種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其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很大的一個缺點就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一般比較膽小,動手能力差,但會應付考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有時間去體驗動手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合理的膳食》這一節(jié)時,我就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配制飲料,嘗試自制冰紅茶和蘋果汁。布置學生家庭小實驗,告訴學生冰紅茶的原料可以選用紅茶、檸檬汁、白糖。蘋果汁的原料可以選用新鮮的蘋果和蜂蜜。各種成分的量以及加入水的量由學生自己確定,但一定要做好記錄表,以便下次配制得更合自己的品味。最后,我鼓勵學生精心選擇自認為是最棒的自制的飲料帶進班與其他同學共享,并交流心得。
在學習了《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后,鼓勵學生回家自己動手做一個生態(tài)瓶,用一個無色的500 mL 的玻璃瓶,里面加入400 mL 的水和少量的尿素,放入新鮮的水草、2~3 條小魚和幾個螺螄。用軟木塞塞住瓶口,每天觀察記錄瓶中生物的生活情況,并仔細記錄。比一比,看誰的生態(tài)瓶里面的小生物存活的時間長。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學生在進行小制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同時提升了生物科學素養(yǎng)。
每年在學完《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園》這一節(jié),都要求學生收集盡可能多的生物圈遭受破壞的圖片資料,然后把這些圖片資料歸類,從大氣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方面看看生物圈遭受了哪些破壞,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生物圈遭受這些破壞的。然后發(fā)動學生調查本地區(qū)的生物圈遭受了哪些破壞?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物圈?從現在起,我們自己能為保護生物圈做些什么?有的學生通過對本地區(qū)的幾條重要河流調查發(fā)現:水質混濁,水上覆蓋著“水花生”,有時散發(fā)著難聞的氣味,經詢問還知道河中的魚時有死亡。大家被這些現實震撼了,失去了往日在課堂上講解“環(huán)境污染”“酸雨”危害等那種漠不關心的平靜,潛藏在心底的危機意識被喚醒了。他們紛紛表示要向政府反映情況,要求全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馬上采取有力措施。
在學生了解海洋“赤潮”和湖泊“水華”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調查我們這個地區(qū)的江河湖泊是否存在“水華”現象?“水華”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止和解決淡水資源的富營養(yǎng)化,防止“水華”現象的發(fā)生?
調查結束后,如何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科學的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必需,是把調查工作推向深入的關鍵。我組織學生帶著未解決的問題查閱了很多資料,有的上網查詢,有的向化學教師請教,對水質污染等現象進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寫出了翔實的書面總結。
河水被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生活污水、化肥、廁所滲出的人糞尿以及傾倒入水中的固體垃圾和白色污染,使得水中供藻類生長的無機營養(yǎng)物質過剩,引發(fā)藻類,如藍藻、綠藻等大量繁殖,發(fā)生“水華”?!八A”發(fā)生時,水中嚴重缺氧,威脅水生生物的生存,污染飲用水源,藻毒素通過飲用水或食物鏈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當然調查活動不能只局限于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還應該體現它的社會價值,讓學生通過調查完善自我,影響社會,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有著重大的意義。針對水質污染的原因,學生紛紛獻計獻策,提出環(huán)保措施如下:(1)發(fā)動群眾清理岸邊垃圾和雜草,設置垃圾收集點,號召群眾將生活垃圾集中放置,并由環(huán)保部門集中處理;(2)在岸邊種樹種花種草,美化周邊環(huán)境;(3)清除水底污泥,消滅河邊的“水華”發(fā)生,清除水面上的浮游植物;(4)建議環(huán)保部門定期宣傳環(huán)保知識,使公民認識到要自覺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防治環(huán)境污染。通過調查研究,大家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
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意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環(huán)保的情感。聯系生活就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活源泉。
總之,倡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從動手、體驗、感知中提取素材,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更讓學生得到了親身體驗生活和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崇高品質的目的,從而促進了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