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峰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新聞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兩個輿論場的客觀存在,面對同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或熱點話題,不同的階級,視角不同,結論有異。主流媒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往往“選擇性”報道,歌功頌德,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相反,民間輿論更符合新聞價值規(guī)律——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及趣味性,反應現(xiàn)實。
從前,民間輿論場的話語權受到控制,并不能大范圍的公開表達,利益受損;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跨越式的發(fā)展,尤其,在“我是麥克風”的數(shù)字時代,民間的話語權得到極大的解放,每一個“自媒體”的聲音會瞬間傳送至千家萬戶,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維護其利益。委實,傳統(tǒng)媒體所承載的階級的輿論工具,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zhàn)。例如:在“哈爾濱1.2大火”事件中,官方通稿幾乎都是“領導重視”,一系列的領導名單按照級別的高低順序排列,對于在救火中犧牲的消防戰(zhàn)士,只是蜻蜓點水般一筆掠過。這一事件發(fā)生后,網民表示強烈不滿,紛紛譴責官方媒體忽視群眾生命利益,即便在死者面前,仍不忘“如法炮制”。主流媒體以其固有的特性,代表著“上級指示”,在火災事件中更傾向“領導重視、親臨現(xiàn)場”,民間輿論場則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梢?,面對同一社會問題,兩個輿論場是客觀存在的。
近年來,盡管官方積極運用新媒體,展開思想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但主流媒體依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內容難理解,缺乏解讀,主流媒體報道的內容及輿論傾向性,往往以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脫離了群眾,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官方輿論場”在重大突發(fā)性事件面前,更多體現(xiàn)的是“領導重視,提高認識”,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追求政治和生活效益,重在“宣導”。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媒體,報道政府部門的領導對事態(tài)的關注與看法,確實能引導受眾,并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社會事件發(fā)生后,受眾所關注的焦點遠不止如此。
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公眾渴望了解真相,主流媒體由于體制及技術方面的限制,或多或少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滯后性。反而民間輿論場反應迅速、猜測不斷,甚至謠言充斥。如果官方新聞發(fā)布不及時,就易導致兩個輿論場各說各的話,甚至對立。隨著時間的滯后,公信力也隨之喪失,失聲也容易形成民間輿論場。
在“我是麥克風”的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人人具備新聞敏感的能力,主流媒體所報道的信息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jiān)督,在事發(fā)現(xiàn)場,一定有目擊者的出現(xiàn),當官方媒體報道的信息,過于片面,甚至不準確時,群眾利益受損,勢必導致“民間輿論場”的出現(xiàn)。由于,主流媒體作為階級的輿論產物,缺乏考慮受眾心理反應的情懷,在報道信息時,難免拉大與群眾間的距離,群眾的“呼聲”順應而起。
新聞的本質屬性衍生了兩個輿論場各自的特性:官方媒體的“主流屬性”,民間媒體的“草根屬性”。兩個輿論場只能融合,并不能重合?!爸髁髅襟w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交集越大,表明社會輿論一致,環(huán)境和諧,積極向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整個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否則,官方輿論場“宣導”的有效性喪失,社會紊亂,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那么,如何打通兩個輿論場?眾所周知,我國的國體(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宗旨,“民間輿論場”的崛起,更是“民意”的體現(xiàn)??梢?,“人民”是第一位,主流媒體切實加強“群眾路線”是首要任務,也是打通兩個輿論場的著力點。
反映人民群眾心聲,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一個重要觀點。②因此,統(tǒng)治階級的“主流輿論場”同草根階級的“民間輿論場”之間的立場也應該是一致的。主流媒體應自覺地遵循“三貼近”的新聞原則,用“接地氣兒”的話語傳達黨和政府聲音,不斷增強宣傳的有效性、感染力和針對性。遵循新聞價值規(guī)律,堅持開展“走轉改”的新聞路線,并在實踐中尋找“群眾”的共鳴點。
主流媒體需及時關注群眾所反映的問題,面對公眾質疑給予及時回應。民間輿論場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傳播,可以廣泛而隨意的傳遞信息,并迅速蔓延。官方輿論場代表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應對中顯得被動而弱勢。盡管如此,主流媒體可以通過對民間輿論的收集與分析,密切關注民間輿論發(fā)展的動態(tài),了解“民意”,從而有針對性地回應公眾質疑,對民間輿論場實施重點有效地引導,消解群眾的不滿情緒,扭轉僵局,化被動為主動。
所謂“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盡管新聞事業(yè)掌握在階級手中,但“共同利益”的契合,必然統(tǒng)一節(jié)拍,奏出時代的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不均?!肮餐妗睘閮蓚€輿論場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條件,在整個社會輿論場中,各種輿論不能否定或偏離這一根本利益。當主流媒體拿出“利為民所謀”的勇氣,所謂的那些“民間輿論場”中的非理性、消極的部分自然會被糾正和淹沒,而“官方輿論場”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自然會被民間話語推崇、認可。③
前文述及,“兩個輿論場”的對峙是問題,也不是問題,正因為如此,有著巨大的社會價值?!爸髁髅襟w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應在身份上保持各自的特性,在目標和行動上趨向一致。對于政府而言,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改進管理和服務工作,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讓“兩個輿論場”在對峙中走向融合,才是打通“兩個輿論場”的根本途徑。■
注釋:
①王浩《“走轉改”為打通“兩個輿論場”助力——自媒體時代黨報提升輿論影響力的路徑》[J].新聞世界,2014
②魯蘭洲《新聞報道要對公眾輿論進行導航——關于把“兩個輿論場”統(tǒng)一起來的思考》[J].新聞實踐,2006,9
③孟建卞清《我國輿論引導的新視域——關于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互動、博弈的理論思考》[J].新聞傳播,2011,2
[1]張征;陳海峰《簡述兩個輿論場的內涵與價值》[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3
[2]顧穎《場域理論視閾下解讀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博弈》[J].
[3]王浩《走轉改為打通兩個輿論場助力自媒體時代黨報提升輿論影響力的路徑》[J].新聞世界,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