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聰 王旭東
(復旦大學 上海 200433)
新聞報道侵權不僅關乎新聞界,更是成為法律界的重要議題。但在新聞界和法律界都沒有對新聞侵權下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孫旭培認為,新聞侵權其實就是指新聞報道行為對當事人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等相關合法權益的傷害。在法律界,也普遍存在這樣的觀點:即新聞侵權指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媒介主觀上或客觀上因為過失傳播導致傷害公民權益和人格的行為。結合新聞界和法律界的相關解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聞侵權是傳播媒介由于主客觀雙重原因導致;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傷害的主體包括社會、公民以及組織;主要是對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合法權益的侵害行為。
新聞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所有不同,一般而言,具備以下幾種特征。
1.新聞侵權主體單一性
從整個傳播流程來看,侵權主體屬于從事媒體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媒介組織包括電視臺、電臺、報社、雜志社、網站以及其他新聞機構;個人包括記者、編輯、撰稿人、供稿組織、評論員等新聞生產者。
2.新聞侵權客體權益復雜性
近些年來,由于侵權導致的官司呈逐漸上升趨勢,除了表現(xiàn)方式多樣化以外,侵權客體權益的范圍和復雜性也突顯出來。最初見諸法庭的可能是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損害姓名權和肖像權,隨著人們權益保護意識的提升,侵害名譽權和榮譽權的越來越多?,F(xiàn)在,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侵害隱私權、健康權以及著作權及其他正當權益。侵害客體權益的復雜性,標志著社會對權益意識的覺醒和提升。
3.新聞侵權方式多樣性
新聞侵權具備多種多樣的行為方式。有可能是侵權主體的主觀行為,也存在著侵權主體的不經意行為。其次,不同的傳播媒介,由于傳播介質不同,侵權的方式也不一樣,有聲音,圖片,影視等多種形式。此外,新聞侵權還根據獨家或轉載方式,分為一次傷害和再次傷害,直接傷害和間接傷害等。
4.新聞侵權影響力巨大
自我保護意識和公民權益意識的提高,社會和個人對新聞侵權越發(fā)抵制。但是新聞侵權的影響力遠遠大于社會的抵制力,導致了新聞侵權屢見不鮮。這種影響力得益于傳播媒介的廣泛性和擴張性。傳播手段的不斷升級,不正當傳播內容通過互聯(lián)網、電視、廣播能夠瞬間傳播到全世界。因此,由新聞侵權造成的危害也是相當巨大的。
雖然新聞強調的是本身真實性,但是近幾年來新聞侵權更多的表現(xiàn)為虛假傳播。由于新聞機構為了追求市場效益和轟動效應,通過傳播不實內容從而侵害了公民的權益。通常表現(xiàn)為,新聞傳播信息主要內容、基本事實缺乏根據,沒有確鑿證據,憑借寫稿人主觀判斷或憑空捏造。雖然,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如果新聞機構傳播不實信息對當事人造成傷害,該新聞機構應該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是某些新聞機構仍然鋌而走險。不僅需要社會的監(jiān)督,更需要新聞法律的規(guī)范。
在某些新聞報道中,過度的獵奇,制造轟動效應,新聞機構過度關注當事人的隱私,對當事人的生活進行深度挖掘,公開當事人的生活細節(jié)以及沒有經過周全處理的個人照片,導致了新聞報道侵犯個人私人空間,從而造成新聞侵權。
隨著社會矛盾的大量衍生,新聞機構在批評報道領域肩負了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對于揭露腐敗之風,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運動中,新聞報道的監(jiān)督作用至關重要。但是,這其中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例如,新聞機構根據片面結論對事實做出定性或者法律式結論,或者新聞機構扮演道德使者,對事實進行道德審判,從而形成了新聞報道侵權。對于批評性新聞報道,新聞機構一定要把握住“度”,更要清晰冷靜,站在事實的高度,以媒體人的立場,對事實進行全方位報道,避免新聞報道侵權的發(fā)生。
新聞報道中詞匯使用不當造成的新聞侵權非常普遍。雖然在報道內容上是真實的,但是帶有嚴重的感情色彩。通常表現(xiàn)為文過其實,使用含有個人主觀情感的詞匯,例如,“懷疑某人有盜竊行為”、“不誠實分子”、“最佳種子選手”、“社會最腐敗的組織”等等。還有一些用語體現(xiàn)在法律意識的缺失,在案件沒有最終宣判之時,輕易使用“騙子”、“敗類”、“犯罪分子”或者一些誹謗性言辭,導致了新聞報道侵權。
針對新聞報道侵權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范。
新聞報道侵權本質上屬于一個法律問題。因此,新聞侵權的主要原因是新聞工作者的法律修養(yǎng)不夠,法律意識欠缺導致的。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新聞報道侵權是能夠完全避免的,正是新聞工作者缺乏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才導致了眾多侵權案件的產生。因此,在中國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在新聞媒體領域更應該做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新聞工作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法律素養(yǎng),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知識,在新聞的采寫與報道中,警惕法律紅線,明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提升自身新聞侵權的能力。
新聞報道侵權如此盛行,說到底也是媒體行業(yè)的不規(guī)范導致的。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之外,更要加強自律自省,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的要求,建立媒體行業(yè)規(guī)范。在世界其他國家,大多都會制定一些符合媒體生態(tài)的行業(yè)規(guī)則,其中也包括對新聞侵權的一些處理辦法。雖然不能根本遏制,但是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這種糾紛的發(fā)生,并且對于維護整個媒體行業(yè)圈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內,也有部分媒體自覺建立了一些行業(yè)規(guī)范,但是涉及的范疇以及行業(yè)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新聞單位要建立長效機制,把建立健全媒體行業(yè)圈內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防止新聞侵權糾紛的發(fā)生。
一條新聞,不僅要做到客觀、公正、準確、及時,更重要的是堅守新聞的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如果新聞本身就是虛假的、捏造的,那么新聞就失去了原本意義,并還可能造成社會混亂。有相關數據表明,在新聞報道侵權的案件中,有絕大部分就是源于虛假新聞所造成的。因此,新聞機構或新聞工作者從職業(yè)要求和職業(yè)道德的角度而言,就必須從源頭上堅守新聞真實,避免因為虛假新聞引起的新聞報道侵權。每一個媒體人,都要以事實為基礎,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在受眾面前。在新聞報道中,把握報道的“度”,堅持新聞真實原則和司法獨立原則,不嘩眾取寵、不斷章取義、不妄自揣測,并自覺堅守和維護媒體的角色。
目前,我國新聞報道侵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約束力不夠。不僅因為中國還未建立完善的新聞法規(guī),還由于新聞侵權的處理辦法也并不成熟。在很多時候,一些新聞機構或者新聞工作者就鉆了法律的空子或者無視法律法規(guī),按照自己的意圖隨意報道,最終導致了新聞侵權。因此,從整個媒體行業(yè)考慮,建立健全相關新聞法律法規(guī),對于減少新聞侵權也至關重要。■
[1]賈守輝.新聞侵權的表現(xiàn)與預防[J].新聞前哨,2014,03:87-90.
[2]]祁全明.論我國新聞侵權的現(xiàn)狀及其規(guī)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1:109-113.
[3]程輝.從法律角度透析新聞侵權[J].新聞研究導刊,2013,04:21-24.
[4]張敏.關于新聞侵權的法律思考和防范對策[J].當代電視,2012,0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