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二中 謝 鋒
反思是指對習得的知識、技巧等進行整理、思考以形成系統(tǒng)性知識的重要手段。數(shù)學大師弗萊登塔爾說過:“反思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思維和動力?!睌?shù)學是一門相對抽象的學科,其自身符號的抽象性、推理的嚴謹性、語言的專業(yè)性、證明的探索性等特點,需要學生反復地學習總結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反思對于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卻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方法的反思勝過了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因此,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必要的“學習反思”,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良好習慣,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開發(fā)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依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初中數(shù)學教學,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談以下幾點:
反思是知識的來源之一,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后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思考,能達到升華知識的功效。反思的基本方式一般有如下幾種:教師引導反思,學生課后反思,學生對自我的反思。其中學生課后反思較為普遍,主要是回顧整個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理順學習的思路,發(fā)掘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尋求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求融會貫通。反思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過程更趨于完美,并能在反思中不斷地發(fā)掘新的知識;反思為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途徑,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數(shù)學學習中,堅持反思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往往優(yōu)于一般學生;而不常進行反思的學生,其學習、總結等能力相對要弱。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勢在必行,這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依托。抓好課堂教學是學生反思能力形成的基本保證。主要包括以下途徑:
預習是學生進行初步學習的有效方法。在課堂末教師對下次學習的內(nèi)容做出簡單的引導并給出簡要提綱,讓學生以此進行預習,對不得解的知識要給予標注并進行前期的反思學習。明確目標,進行合理的、有選擇性的反思,是反思的根本。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要善于提出問題而不急于回答,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質(zhì)疑。同時引導學生反思問題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在滿足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的定型。加強師生、生生交流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增強學生對自我反思調(diào)控的信心。在遇到問題的“斷層面”時,鼓勵學生大膽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指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得到來自師生的反饋,通過“清晰表達——仔細傾聽——幫助修正”等活動,引導學生共同反思,探討問題的形成過程。
反思意識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引導和激勵,創(chuàng)設和諧有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情緒,使學生敢于表達、勇于反思,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五邊形的外角和”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三角形、四邊形的外角和進行大膽猜測,然后準備幾張形狀完全相同的五邊形紙片,分組合作探討五邊形的外角和是否是定值?如果是,請設計一個實驗或方法來檢驗。學生們通過積極思考,動手協(xié)作,設計出了五種檢驗方法:一是分別剪下五邊形的外角,把它們的頂點拼在一起;二是將五個完全相同的五邊形的五個不同的外角拼在同一頂點處;三是在五邊形內(nèi)取一點O,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五個外角移到點O處;四是取五邊形的某個頂點如A,用平行線把其余四個外角平移到A處;五是根據(jù)多邊形的外角定義,利用同一頂點的內(nèi)外角互補原理,得出5×180-(5-2)×180=360。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每個人得到全部的方法不太可能,但組內(nèi)合作交流就為學生拓展思路提供了條件。通過組內(nèi)以及組之間的交流反思,使得每個學生可以多掌握幾種方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能使學生嘗到舉一反三的甜頭,體會到成功的感覺,期間若組織小比賽等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課后復習是對課堂習得知識的再認知,能促進學生查漏補缺,構建知識結構,強化自我認知,形成反思——檢查——補救——再反思的學習習慣。
“錯題”“難題”通常是知識的“斷層面”,不及時疏通解決會對后繼知識的學習造成影響。引導學生在遇到“錯題”“難題”時進行反思,通常分五步進行:(1)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哪些?(2)出錯的原因是什么?(3)為什么會想到這樣做?這樣做為什么行不通?(4)正確的做法是什么?(5)還有沒有更簡捷的解法?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思路,推敲每步的邏輯依據(jù),既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和補充,又是對自我思維的鍛煉和升華。
在進行了一天的學習活動后,學生可以進行如下一些反思:今天學了哪些知識?重點、難點是什么?有沒有我還沒理解的知識?我能否將今天所學的內(nèi)容都回憶出來?這些數(shù)學知識是怎樣產(chǎn)生的?它們能解決哪一類問題?它們與之前所學的知識有沒有類似和聯(lián)系?這些知識里滲透了哪些數(shù)學思想?這些數(shù)學思想在以前有沒有遇到過,它們是怎樣起引導作用的等。
零散的知識堆積起來不易把握,但若把零散的知識整理成有結構的整體,就容易把握了。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網(wǎng)絡,將每章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梳理,構建成適合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這樣不僅從整體上把握了知識,而且掌握了數(shù)學的思想和思維的方法。
最后指出一點,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存在,教師在反思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擇策略來施教,要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畢竟反思的主體是學生,反思的過程就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反思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獲得發(fā)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