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芳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自由、民主也成為美國以及美國人的代名詞。對于人權問題的重視既體現(xiàn)了美國民族對于生命的尊重和對于平等的重視,也給世界各國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地方。
在現(xiàn)代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黑人和女性在社會上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對于種族以及性別的歧視逐漸被文明和理性所取代。黑人天生的音樂才能、體育才能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并受到尊敬。
最初非洲黑人被引進美國時主要是在南方農(nóng)場做農(nóng)奴,以解決當?shù)貏趧恿Χ倘钡膯栴}。林肯總統(tǒng)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已經(jīng)讓他們獲得了自由。在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黑人確實獲得了解放宣言中所賦予的平等權利。然而,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為求經(jīng)濟上的生存,黑人必須再度依靠白人雇用,其地位又回到了美國內(nèi)戰(zhàn)前的狀況。直到1954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共汽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二十五萬名群眾聚集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反種族隔離。在民權運動的巨大壓力下,美國國會于1964年通過《公民權利法案》,1965年通過《選舉權利法》,正式結束了美國黑人長久以來所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以及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
黑人文藝運動旨在改變黑人在美國社會的處境和地位,黑人文學藝術家想要改變黑人在文學藝術中的形象,反映當代黑人的新精神。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發(fā)表的一部反奴隸制小說。小說講述了同一個農(nóng)場的黑人奴隸兩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贊揚了勇于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敢堅毅,鼓勵人們追求幸福的民主生活。
《假如我是“黑人”》也是一部表現(xiàn)黑人權利的著作。美國作家約翰·格里芬利用藥劑和染料扮成黑人,游歷南部數(shù)州,之后以日記體的形式寫下了自己的經(jīng)歷,反映了黑人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一系列問題,鼓勵黑人們勇敢地站起來,喊出心中的聲音,爭取贏得人權。
1976年秋,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出版了一部家史小說《根》。作者經(jīng)過十二年的考證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個從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販子擄到北美當奴隸的黑人,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以及他和他的子孫在美國奴隸制下的苦難歷程,以及這個家族獲得自由后的經(jīng)歷。
此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也著有許多作品。在眾多著作中,《所羅門之歌》可算作是她的代表作。小說從不同角度描寫黑人戴德一家三代的歷史,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在“自由平等”的美國社會中,今天的黑人青年一代是否仍在遭受西方精神文明的奴役?作者似乎認為,只有讓黑人返璞歸真,恢復本民族古樸的風范,才能使其真正逃脫這種精神的桎梏。
美國文學界的女巨人托尼莫里森從一名黑人女性的視角,成功地將現(xiàn)實主義與神話結合在一起。她善于以口語化的語言和象征的手法描寫婦女形象,以民間傳說和童話渲染氣氛。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反映了一種進步的文化思潮,表現(xiàn)了美國社會中黑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fā)展。
《爵士樂》是莫里森的一部長篇小說,1992年出版。它寫的是一個黑人婦女為了得到一個金發(fā)男人的愛而毀掉了自己本來可以得到的幸福,走上了幾乎精神失常的道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身為黑人而向往白人特有的金發(fā)碧眼,認同白人的審美和價值標準,其結果必然是失去自我,釀成悲劇。莫里森意識到在白人文化與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黑人要實現(xiàn)自己的生存價值非常困難。他們既要反對主流社會,為了生存又要認同于主流社會;他們處于主流文化的邊緣,但又千方百計地想要進入他們所反對的主流文化的中心。他們的身上充滿了矛盾。
女權運動,即婦女解放運動。目的是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利,賦予婦女與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波伏瓦的《第二性》是新女權主義興起的里程碑。另一本重要的書是美國人弗里登的《女性的神秘》。她抨擊失去活力的家庭生活是使婦女同意成為被動的角色和依賴男性支配的原因。1966年弗里登和其他女權主義者成立了全國婦女組織。緊接著其他爭取平等權利的婦女組織在美國和西歐也紛紛成立。
在高度文明的當代,無論是以“膚色”取人還是以“性別”取人都是幼稚可笑的。大眾承認了黑人的天賦和才能,社會認清了女性的重要性,為維護女性權利成立的各種各樣的組織機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女性服務的商業(yè)機構也越發(fā)繁榮。種族歧視、家庭暴力等問題不再是人們用來炫耀的資本,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已淪為恥辱。黑人和女性這兩個曾經(jīng)的弱勢群體為了人權而奮斗的辛酸故事也只能是在美國文學中看到了。偉大的作家們把那些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那些不能磨滅的歷史記錄下來,激勵后人們自由地生活,享受自己應該享受的權利。
黎裕華.淺談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及審美文化研究[J].芒種,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