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刁窩中學 劉劍坡
都說教學教無定法,但我還是一直想嘗試創(chuàng)建一個比較固定的教學模式用于規(guī)范和完善課堂教學。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我嘗試著把我的課堂打造成為“預習——展示——講析——檢測”四個環(huán)節(jié)。
“預習環(huán)節(jié)”不是大家想象的課前了解一下課本內容或帶著問題看看書。我的新授課安排學生的預習是讓學生設計本節(jié)課的提綱。學生開始認為挺簡單,但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從頭到尾的羅列知識點。成績好的學生會寫的細點、多點,成績不好的就寫的粗點、少點。但基本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完全沒有層次,沒有重點。我就引導學生,你們應該先看單元課題再看本課課題,清楚這部分的主線,然后再看本課分幾大部分,各部分又涵蓋多少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我們做的提綱要有重點、有層次、有聯(lián)系。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對新授課的提綱的建立逐漸熟悉起來,但遇到復習課,特別是做大點的專題復習的提綱時,學生還是比較費勁,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把握教材的能力了。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訓練學生獨立解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展示環(huán)節(jié)”是鍛煉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概括表達、總結提煉的重要部分,是學生展示個人風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的課上學生可以發(fā)言、可以討論、可以評說、可以辯論、可以合作、可以扮演各種角色。當然一節(jié)課不可能讓全班四五十人都能一一展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采取了“組內展示和班內展示”相結合的做法。一些簡單的問題、發(fā)言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展示,一些難度大的問題由各小組推薦的人員進行班內展示。這個過程一般都會有記錄、評比。我會定期匯總公示一下。既表彰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個人也表彰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我就想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習從“個人枯燥的理解識記過程,變成大家展示探究獲取知識的過程”。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講析環(huán)節(jié)”是考查教師水平的關鍵所在。講多了浪費學生的時間,講少了學生可能理解得不透徹。如何把握講多講少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設計。我們可能都聽過李希貴先生的“三講三不講”原則,即“講重點、難點、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jīng)會的,不講學生自己看書能學會的,不講你講了學生也不會的”。這些話指導性很強,但操作起來很難,因為學生間的差異很大,而我們對教材和對學生的把握有時也做不到精準到位。所以我認為教師講方法最重要。學生學當然也是學方法最重要。學生可以一時學不會,但一定要終身會學。因為你講知識是講不完的,光中國歷史就上下五千年,再加上那么多的外國史,就是再給三年的時間也同樣是講不完的。大家可能會說考什么講什么唄。第一能否準確把握考點是個問題,第二這樣又回到了“灌輸式”應試教學,扼殺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能力。所以我們無論講哪部分知識都要側重于方法的傳授,比如講評價人物,一定要告訴學生評價人物要結合他的所作所為,要看他的行為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什么作用,要結合一定的歷史背景辯證地考慮評價。我們不能超越歷史的局限性去評價人物,但無論講多少都要做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思路寬廣、方法新穎”。
“檢測環(huán)節(jié)”是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我們現(xiàn)在畢竟還要面對中考。得通過“檢測”培養(yǎng)學生的應考能力。我們既然無法回避應試環(huán)節(jié),就要努力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其實應試能力包括閱讀、分析、總結、比較、概括、梳理、歸納、提煉、書寫等很多方面。我的檢測基本分為當堂檢測、單元檢測和綜合檢測三部分。當堂檢測因為時間關系只在課上出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的習題或開放性的討論題。單元檢測時就注意構建知識體系和梳理知識點間的關系了。到綜合檢測時就更側重知識的遷移和主題的考查了。
在單元檢測時我經(jīng)常讓學生自己出檢測題,規(guī)定每人出題數(shù)量,一般不會超過20道題,為節(jié)省時間一般都出些填空題。學生在出題時也都會考慮哪些是重點,怎么能出得稍微有點新意、有點難度。我把試題收上來逐一看一下,把學生出的好點的題整理到一起,用于測試。綜合測試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出題,給他們劃定考試范圍、題型、題量和分值,將來可直接選用出得好的某小組的試題,也可以簡單整合一下。小組出題的話他們可以再細化分工,具體分配到誰出什么題,出多少個題。但每個成員都得熟悉整套試題的內容,小組成員對出的每一道題都要進行討論,看一下難度和新穎程度,有沒有出現(xiàn)重復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得保證這些題他們都得會做。這項工作在課上沒時間做,就留在課下完成。我不怕學生之間泄露考題。我倒希望他們之間互相泄題,這樣就可以多復習一些知識點。每次考試后我會評選出大家出的概率最高的是哪些題,最有新意的是哪些題,出的最偏的是哪些題,最不合格的是哪些題,我會給大家解釋出評選的依據(jù),也會把出好題的學生或小組公布出來,對大家也是一種激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出題的水平也從開始的直接問重點慢慢變成了挖陷阱、繞彎子、找聯(lián)系等多種形式了。如果學生出題的水平提高了,答題的水平肯定也會隨之提高。所以我不回避考試,但得考得有價值、有新意。
總之,在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預習——展示——講析——檢測”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相互依存、各有側重,有力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