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峰
(視聽之友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1)
“微信,超過3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這是騰訊微信官網首頁上醒目的一句告白。對于廣播電視報而言,如何借助微信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是當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自2014年10月起,視聽之友報(秦皇島廣播電視報)開始制作發(fā)布微信,其內容主要來源于視聽之友報已經刊發(fā)的獨家稿件。通過幾個月時間的運行,點擊率不斷攀升,為進一步拓寬廣播電視報傳播渠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結合視聽之友報發(fā)布的微信談一談微信消息的制作與發(fā)布技巧。
打開微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標題,做好標題,這條微信就成功了一半。尤其是現在的微信公眾號已經鋪天蓋地、同類型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要想讓微信受到關注,標題是第一關。好的標題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和特點:
(1)提問型。指針對某一特定事物或某一特定人群的有挑戰(zhàn)性或質疑性的提問,吸引讀者閱讀并尋找答案。
例如,“你家門鎖升級了嗎?”“寶寶有必要打流感疫苗嗎?”“你家老人領高齡補貼了嗎?”“公積金咋用,你會嗎?”
特點:這種類型標題目標針對性極強,大多數讀者看了標題都想知道正確答案,而這類標題的高明之處就是這里。
例如,“公積金咋用,你會嗎?”這條微信標題,原來報紙上是圍繞公積金的提取、使用等問題解答了部分讀者的提問。從報紙的角度來說,這種報道方式服務性非常強,但是如果按常規(guī)做成“公積金知識問答”這樣的標題放到微信來發(fā)布,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2)懸念型。發(fā)布某一新聞事件時,采用部分告知的方式,最關鍵的內容在標題上故意不透露,而需要讀者到文章中去找。
例如,“團結里張先生喜中70萬元奧迪車后……”“中國游戲玩家打到世界第一,竟然是為了……”“3989萬一張!世界最貴照片出爐,啥寶貝這么貴?”
特點:這類標題玩的就是懸念,在標題制作時“話到嘴邊留半句”。
例如,“團結里張先生喜中70萬元奧迪車后……”這篇文章報道的是秦皇島市團結里小區(qū)張先生收到一封特快專遞,里面有一張刮獎卡,張先生刮開一看,竟中了一輛價值70萬元的奧迪A6轎車,張先生詳細一了解才知道是騙子所為。在制作微信時,標題則做成了懸念型標題:“團結里張先生喜中70萬元奧迪車后……”其中,有三個要素吸引讀者的眼球:1)地域性:“團結里張先生”——這就是發(fā)生我們身邊的事,讀者會感到很親切。2)“喜中70萬奧迪車”——70萬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一定能引起讀者興趣。3)“后……”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眼兒,讀者會猜想,張先生中了奧迪車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是引起了家庭糾紛還是出現了意外,或是這輛車有問題……估計100個讀者可能會有100種不同的猜測,這必然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告知型。以輕松的方式、不容置疑的口吻通知讀者,使讀者不能不看的一種微信標題形式,通常是發(fā)布消息、公告、通知等新聞時多采用的方式。
例如,“12月1日起,我市最低工資標準漲啦!”“如果你的孩子想留學,這條信息對你有幫助?!薄皣H鋼琴大師咋彈琴 想知道就快快報名吧”。
特點:直來直去,一目了然。
“12月1日起,我市最低工資標準漲啦!”這條消息原標題是:《我市將對全市最低工資標準進行調整》。從標題制作來說,這是中規(guī)中矩的報紙標題,但是如果在微信上發(fā)這條消息,就需要把標題改造一下:一是標題字數稍多,不太適合微信。二是標題還不夠吸引讀者眼球。后來在微信發(fā)布時,標題改成“12月1日起,我市最低工資標準漲啦”,特意將原標題中的“調整”改成了更通俗的“漲”,達到了簡潔明快的效果,讓讀者一目了然。11月30日,這條微信發(fā)布當日閱讀量為7700多人次。
(4)數字型。將文章中特殊的數字提煉成標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特點:用數字來突出內容,具有較強的心理刺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不懂這四招,別玩蜜蠟”、“是23人不是18人,冰海救人的燕大學子已全部找到”、“18人、23人、25人……又有兩名冰海救人的好市民被找到”。2014年12月7日,燕山大學18名同學手拉手走進冰冷的海水中救起一黃衣女子的消息在全國各大媒體迅速發(fā)酵,后經記者與燕大核實,參與施救的除了燕大機械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yè)的18位同學外,燕大藝術學院及里仁學院也有5名同學參加了救援。得到這一消息后,我們于12月10日晚發(fā)布了一條微信:“是23人不是18人,冰海救人的燕大學子已全部找到”。這條微信的標題采用的就是數字標題,重點強調了人數的變化。
12月11日凌晨,記者又收到爆料,當天下水救人的還有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2012級石油工程技術專業(yè)的兩名學生。至此,參與救人的人數又發(fā)生了變化。因此,當晚的微信依舊以數字型制作:“18人、23人、25人……又有兩名冰海救人的好市民被找到”。
報紙排版時,因版面所限,一篇文章一般只能配發(fā)一兩幅圖片,但微信則可以為文章配發(fā)大量圖片,這也是微信制作與報紙排版的區(qū)別之處。所以,圖片的選擇和搭配對微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圖片可以對文字形成補充。2014年11月7日,視聽之友報刊發(fā)了一篇文章——“秦皇島的腌菜高手教你如何腌菜”,因為此時正是腌菜的季節(jié),這篇文章引起了讀者的很大興趣,我們于是想將它制作成微信發(fā)布。但是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將文章復制粘貼過來制成微信,第一不符合微信閱讀的習慣,第二又讓想學習腌菜的讀者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我們根據文章內容“按驥索圖”,像制作圖文并茂的產品說明書一樣,根據相應的環(huán)節(jié)配上合適的圖片。把這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配發(fā)了9幅精美的圖片,使這篇文章成為一條閱讀量非常高的微信。
(2)圖片可以調動讀者閱讀的興趣。合適的圖片是與文章相得益彰的,在微信中,圖片的作用甚至比文字更重要一些。2014年11月初,我們?yōu)橐暵犞褕笾谱髁艘粭l征訂的微信廣告——“你在看手機,你知道爸媽在看什么嗎?”這條廣告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抓住了當下青年人與老年人在選擇閱讀媒體上的差異,勸青年人在玩微信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父母的精神需要,而視聽之友報正是陪伴老年人的好伙伴。整條微信的文字加起來僅100多字,但是配發(fā)了20多幅圖片,仿佛是一部電視短片。在讀者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對報紙的征訂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圖片可以緩解讀者閱讀的疲勞。微信是通過手機來閱讀的,受屏幕的限制,當字數較多的文章密集地布滿屏幕后,用不上1分鐘就會引起視覺疲勞,進而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致。因此,在文章中適當配發(fā)一些圖片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依筆者的經驗,一般每隔350~400字就應配發(fā)一張圖片,也就是說當讀者閱讀了50秒~1分鐘左右就應該停頓一下,讓眼晴有幾秒種短暫的休息,看一眼圖片,然后繼續(xù)閱讀。
針對微信文章的配圖,還有人總結了四個配圖的規(guī)律,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不妨一試。1)深色圖比淺色圖的打開率高。2)夜景圖比日景圖好。3)絢爛的圖比靜態(tài)的圖片效果好。4)手繪的圖片效果更好些。
一條微信消息想要獲得較多的點擊和閱讀,除去上述的一些制作技巧外,選擇合適的發(fā)布時間也很重要?;ヂ?lián)網分析沙龍最近對267個新聞時政類自媒體公眾號進行了調查,他們選取了2014年11月23日~29日(周日至周六)發(fā)表的1447篇文章中的1000篇文章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在發(fā)布時間上,選擇最多的時間段是早6點到11點,下午3點到次日凌晨1點。其中幾個重要的發(fā)布時間節(jié)點依次為6點~7點、9點~10點,17點~18點,分別對應晨起、上班時間和下班前。這也是不少人認為的重要閱讀時間。而實際的閱讀數統(tǒng)計也表明,這幾個作息時間段,文章閱讀量確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