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霞
之、乎、者、也簡單的四個字,卻被看作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代言。當我們想象古人手持一卷書,面前一壺茶的優(yōu)雅時,有的學生卻看得一頭霧水;當我們想象學者們閉著眼睛,晃著腦袋,口中有文香流露時,有的學生卻聽得不知所云。無數(shù)次聽到學生抱怨文言文的“晦澀難懂”,不斷有學生發(fā)問“學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那種“苦不堪言”,那種“無法理解”,深深地印在筆者的腦海中。
以魯人版必修教材為例,既有《勸學》《師說》等能夠開啟智慧之門的文章,又有《燭之武退秦師》《赤壁之戰(zhàn)》等重現(xiàn)昨日戰(zhàn)爭縮影的文章;既有體現(xiàn)人生百態(tài)的《鴻門宴》,又有建構(gòu)精神家園的《報任安書》。文言文中的精彩故事、個性人物、光耀品質(zhì)等魅力無窮,但是穿越時空隧道至今,學生很難觸摸到當時奮力跳動的精神脈搏。《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泵鎸ξ难晕牡闹匾匚?,面對學生的望文嘆息,筆者時常在心里發(fā)問:是什么掩蓋了文言文獨特的魅力,是什么剝奪了學生領(lǐng)略經(jīng)典的興趣?
你看或者不看,文言文就在哪里,堅守著自己的色彩;你讀或者不讀,文言文就在那里,綻放著自己的魅力;你品或者不品,文言文就在那里,獨自氤氳著精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yīng)思考,如何為學生的學習助力,如何讓學生擺脫煩躁,如何讓學生在體會古人的文字時露出欣喜的微笑。
在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單一的教學模式注定會效果不佳;在學習上,我們面對的喜歡創(chuàng)新、喜歡變化的高中生,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定難以適應(yīng)他們的活躍。單純的教,枯燥的學,費時費力,收獲不大。所以,教師要嘗試多變的教學方式,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深刻的體驗,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應(yīng)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便利的條件,讓他們在參與中加深認識,在投入中改變心態(tài)。
對于背誦性篇目如《勸學》《師說》等,相信很多教師都采取過背誦比賽的方式,但比賽多了,興趣就少了,這就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比賽的形式,以免學生產(chǎn)生免疫力。比如可以嘗試小組接龍和擊鼓傳花的背誦方式。小組接龍,每小組四人,文章被劃分為四部分,臨時規(guī)定四人分別對應(yīng)的部分,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筆者采用《中國好聲音》的賽制,全班14 組,經(jīng)過三輪比賽,選出前三名給予獎勵。獎勵有時是每人一支筆,有時是全班為他們唱一首歌,有時是一段小小的視頻。在這樣的背誦和學習中,學生有期盼有驚喜,有競爭有快樂,提高了興趣,取得了成果。
俗話說:“方法總比困難多?!泵總€教師都有適合自己所教學生的法寶。只要我們做教學的有心人,就會積累出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領(lǐng)略文言文的文化底蘊。
課文的篇幅都是有限的,有些節(jié)選并不完整,可能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在塑造人物時選取的事件可能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把握豐滿的人物形象,有的經(jīng)典篇目需要做適當?shù)耐卣购驼稀?/p>
如在學習《鴻門宴》時,學生不斷地問項羽是如何起義反秦的,項羽最終是如何失敗的。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就必須對項羽這個人物進行拓展,不但可以把《垓下之戰(zhàn)》拿過來一起學習,還可以簡單介紹項羽的少年時代、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封號由來等,待學生的興趣之火被點燃后,鼓勵學生去讀《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教師也可趁機發(fā)起以“讀經(jīng)典《史記》,品英雄氣概”為主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全面把握項羽這一英雄形象,深刻理解他失敗的原因。讀完后再組織以“是否應(yīng)以成敗論英雄”為主題的辯論賽。不擅長辯論的學生還可以在閱讀課上開設(shè)關(guān)于自己感興趣的人物的專題講座——今日講壇。學生興趣高漲,查資料,與同學合作,他們講的項羽和劉邦在同學中反響很好,有的學生甚至已經(jīng)有了“大家”的風范。
語文學習需要適當?shù)耐卣?,科學的整合、深入的閱讀。適當?shù)耐卣拐n文架起我們走近人物靈魂的橋梁,科學的整合文章幫我們建起穿越一段歷史的階梯,深入的閱讀為我們豎起令人膜拜的精神旗幟。
我們選用的必修課本每一單元都有講讀和自讀兩部分,與必修相對應(yīng)的還有選修課本,但是不能僅據(jù)此劃分重點和非重點。語文教師應(yīng)根據(jù)具體課文的藝術(shù)價值進行靈活的處理?!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選修課應(yīng)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要求和特點的基礎(chǔ)上設(shè)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fā)決定教學內(nèi)容?!弊宰x和選修的文章可以嘗試下面的處理方式。
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篇目寫出來,統(tǒng)計出得票率最高的5 篇或10 篇,一起賞析學習。在學習《史記選讀》時,筆者在班內(nèi)進行了投票,投出的前五名分別是《趙氏孤兒》《垓下之戰(zhàn)》《荊軻》《廉頗與藺相如》《飛將軍李廣》。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體會程嬰的忍辱負重,慨嘆項羽的末路悲歌,領(lǐng)略荊軻的剛毅慷慨……以興趣為引領(lǐng),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更佳。
語文教師既要適時組織學生觀看影視劇,但更要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演繹。如在學習《蘇武傳》和《嬰寧》時,在熟悉文本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蘇武牧羊》和電視劇《嬰寧》。視頻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學生的認識,是枯燥學習中的一味調(diào)劑。在學習《赤壁之戰(zhàn)》和《齊桓晉文之事》時,教師可以嘗試把比較長的文章劃分為幾幕或提取幾個精彩場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他們自己寫劇本,課下擠時間排練,自己動手制作道具,最后全班評選出最佳演員。觀看調(diào)動了他們的熱情,而排練更激蕩了他們的神經(jīng)。
隔著時間,用今天的視角去體會古人的思想精神,本來就會有隔膜,很多觀念學生無法理解,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該盡最大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興趣點,以點帶面,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在學習《趙氏孤兒》時學生不理解程嬰最后為何會選擇自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和學生一起穿越到那個年代,去了解那段歷史,去了解那段歷史的各個方面。
語文教學過程是不斷摸索的過程,有時可能也會出現(xiàn)彎路和無用功;授業(yè)的過程是不斷探尋的經(jīng)歷,有時可能也會出現(xiàn)失望和嘆息,但不管怎樣都是一種收獲和進步。不停分析,不斷總結(jié),從教之路會充滿色彩和芳香。
面對文言文教學,問題還會出現(xiàn),困惑還會存在,但思想不會松懈,探索不會停止。在自己的找尋中不斷完善,在相互借鑒中虛心學習,相信問題不會是難題,困惑不會是困擾。不再厭煩,不再枯燥,在浩瀚的文言世界享受那一篇篇文言文奉獻的盛宴——獨特的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