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娟
文言文知識的教學,如果一味地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勢必束縛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點,像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現(xiàn)象、句式特點、文化風俗等文言知識,剛接觸時,教師若不點撥,學生是難以弄懂的。鑒于此,筆者憑著多年的教學體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逐步地把這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討論中來??菰锏闹v授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異?;钴S的課堂氣氛,具體做法分三步走。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閱讀提示、文中注釋、課后作業(yè)等文中所透露的各種信息。教師設計好討論方案,在內(nèi)容上要有所側(cè)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頭來,浪費時間,還效果欠佳。在難度上,要由易而難形成一種梯度結(jié)構(gòu),便于創(chuàng)造一種爬坡式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先嘗到甜頭,然后才有奔頭,這樣,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如何運用討論法教學使用好這寶貴的45分鐘呢?教師首先要把握好討論的“熱度”,過熱過冷都不是正確的。討論問題一經(jīng)提出,學生的積極性就可能頓時高漲,你一言,我一語,引經(jīng)據(jù)典,爭得面紅耳赤,也有可能陷入“冷戰(zhàn)”。這時教師應把握住這種場面:既要適時地約束討論中“走題”現(xiàn)象,又要對學生由于現(xiàn)有知識水平的限制而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作適當?shù)囊龑?、啟發(fā)、綜合、歸納。例如,“妻子”、“交通”、“無論”等詞的古今用法,就應當進行適當?shù)囊龑?、啟發(fā),讓學生明白古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可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妻是妻子,子是子女,這樣,妻子的古義就出來了。其次,做好討論總結(jié)。一節(jié)課完成以后,討論的內(nèi)容可能有很多,教師很有必要對這些討論要點逐一進行梳理,與學生共同總結(jié)歸納,形成一種系統(tǒng)的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鞏固、記憶。例如,文言文中“者”、“之”、“而”這些詞的用法,就可以邊學習邊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歸納整理。
學生除了及時復習好課堂學到的知識外,還要閱讀教師特意為他們選好的課外材料,讓課內(nèi)知識遷移到課外,形成一種基礎能力。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后選擇了下面文言文《二翁登泰山》這則閱讀材料,這則材料能很好地反應課文中的許多知識點,學生閱讀這樣的材料,既能復習課內(nèi)知識,又能逐漸形成能力。材料原文如下: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nǎng 第三聲)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材料中的“妻子”、“但”、“是”、“且”、“陰”等詞匯,“差矣,汝之言”、“何老之有”等句式,以及文章闡述的道理都能從以前學過的《愚公移山》、《勸學》、《桃花源記》等課文中找出依據(jù)。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去,這樣就激活了思維,遷移了能力。
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深深地體會到討論法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能激發(fā)學生濃厚興趣,把那些繁瑣的文言知識變成了有趣的課堂游戲;二是學生通過引用已學過課文做依據(jù),將前后古文練成一串,實際上是對自己已學過知識的復習和歸納;三是通過課外材料閱讀能將基礎知識記得更加牢固,并形成能力。
采用“討論法”教學應注意以下兩點:(1)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學生知識的增加,討論范圍要逐漸增大,難度要逐漸加深,最后形成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討論模式。倘若在第一堂古文課就全盤介入討論,這種急于求成的態(tài)度,恐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一定量的積累基礎上,逐漸放開,同學們才能引用前面的課文加以論證,才不至于冷場。(2)及時評價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對于他們的正確回答,尤其是富有新意的回答要給予表揚,還要適時鼓勵他們跳起來摘“桃子”。例如,對《桃花源記》中“太元”的理解,通過討論點撥,鼓勵他們向深層理解,最后讓學生明白,當時還沒有現(xiàn)在通用的公元紀年法,而是采用六十年一輪回的天干地支紀年法,為了避免重復,因而往往以皇帝的年號來表示時間。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討論法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法。討論法可使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思想,這樣的交流可以促使他們認知結(jié)構(gòu)的完善。另外,也可以發(fā)揮每個人的個性特征,增強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方法在國外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在我國卻用之甚少,很值得深入研究。